其實一塊毛料反反覆覆切了這麼多刀,是因為胡不歸得了書中仙給他的卞和相玉之術的傳承。
卞和,又作和氏,春秋時楚國人。是和氏璧的發現者。
《韓非子·和氏》記載,卞和於荊山上伐薪偶爾得一璞玉,先後獻於楚厲王、楚武王,卻遭楚厲王、楚武王分別砍去左右腳,後“泣玉”於荊山之下,始得楚文王識寶,琢成舉世聞名的“和氏璧”。
和氏璧失蹤已千年有餘,它究竟屬何種寶玉,已成疑案。
歷來史學家的說法莫衷一是,白玉、獨山玉、藍田玉、瑪瑙、岫玉、月光石、拉長石、翡翠諸說,真是眾說紛紜,唯一可以確定的是此種寶玉極稀少,且色彩絢麗。
書中仙的相玉之術,是卞和本人的傳承,照分析來看,和氏璧的真身應該是一塊五色翡翠。
而卞和傳承下來的切法就特別磨嘰,一刀也不能傷玉,幾乎是把玉肉整個從石料裡完好無損的剝出來。
出了綠以後胡不歸是舒了一口氣,雖然他地書空間裡類似的毛料還沒分切,不過他可以肯定,價值上絕對不遜色於這一塊。
至於這塊毛料接下來怎麼切,作為一個資深的工匠,武老闆已經有了他自己的想法,而且很興奮,有手藝的人就是這點好,需要讓他顯本事和經驗的地方特別來勁。
他拿著筆劃線,跟胡不歸講述下一步的切多深,如何保證最大限度取料等等。
而這時二道商人段瑞堂早就起了壞心思,眼看這塊毛料越切越精彩。
這毛料的主人胡不歸說話彬彬有禮,嘴角微帶笑意,眼神清亮乾淨,知道一刀大漲也沒欣喜若狂,只是專注的聽著武老闆說話,一看就是涉世未深的賭石新丁,根本不知道這塊毛料現在的真正價值。
況且看穿戴就是個遊客,身邊也沒跟著什麼朋友,這樣的人不從變著法他手裡把這塊玉料買過來,都對不起老天交到手裡這注橫財。
他出去打了幾個電話,折返回來避開胡不歸的視線,悄沒聲的碰了下武老闆胳膊,對他使了個眼色,這才擺出一副內行的過來人姿態,裝作好心勸說道:“小夥子,我醜話說在前頭,莫要不聽,你這塊毛料現在不切還有點賺,可以轉手賣掉,要是切了,裡面沒翠恐怕就賠的血本無歸。”
一面說一面搖了搖頭,說道:“年輕人,五千這數字也不大不小,我這要是看你一刀切下去萬一打了水漂,實在是有些可惜。要是不切,回頭我幫你找個收玉的商人,賣個大幾萬都沒問題,我收一點中人費就好,不佔你便宜。”
他這一番話說的滴水不漏,既點出了毛料切開可能不值錢,賠個血本無歸,又說自己只是做中人,並不是看中了這塊毛料。
一般像胡不歸這種剛出校門的青澀大學生,在能賺幾萬塊和打水漂之間選擇,不出意外肯定是選擇前者。
武老闆心中會意這位老友要坑人,卻是緘默不語,雖然沒助紂為虐出言幫腔,但分起親疏遠近,也沒道理幫著遊客,最後自己落段瑞堂埋怨,就只沒動手解石,只等著看胡不歸的意思是什麼。
直播間鏡頭一直拉的是遠景,段瑞堂耍的小手段被觀眾們盡收眼底,頓時炸開了鍋。
“我去,這貨分明是想忽悠胡老師。”
“就是嘛,切了那麼多刀,出綠了他來說不值錢了。”
“呼叫任老,您快出來給管管啊。”
“胡老師沒開彈幕,不會真的聽了他的,給賣了吧。”
“陳小沉在不,快給胡老師打個電話啊。別真給騙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