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熱鬧鬧的奧運會迎來了閉幕式。
世界性的賽事吸引了世界無數人的目光,不管是開幕式還是閉幕式也給無數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賽中也如同往屆一般引發了許多爭議,不過這些都是在意料之中的事情。
不過在華夏人看來,這屆奧運會裁判的公正性還是值得稱道的。畢竟今年華夏在奧運會上斬獲的成績不管是金牌數還是獎牌數,都創了新高,尤其是一些非優勢專案上的突破給許多關注奧運的觀眾帶來了不少驚喜。當然也有讓很多人遺憾的,比如即便裁判很給力, 還有東道主的優勢,但華夏男足的發揮依然如同過去那般穩定……
到是女足再次給了華夏人驚喜。
而在熱鬧的奧運會比賽過程中,許多人忽略了不少新聞。
比如華夏某航空基地在奧運期間依然在兢兢業業的工作,朝天上發射了兩枚衛星,比如華夏空間站多艙段擴充套件設計派上了用場,在奧運期間又喜迎新的艙段,並對接成功。
這個被命名為“吳剛”的艙段對外宣稱是新增的科學實驗艙,當然具體是做什麼實驗的華夏這邊也沒義務公佈,大家可以自行開腦洞進行猜測。
不過據說新發射的艙段屬於三十噸級,而其他實驗艙大都是二十噸級。
CNN在臉書上轉載了據說是某位專家的計算結果,在十多噸燃料的驅動下,足以讓空間站實現華夏某院士在某個影片中提出的某個幫助每個菸民的奇思怪想,不過這篇文章很快被撤下。
好在那個時間段,大家的注意力大都還是放在熱鬧的奧運會上,也沒太多人關注到這篇文章。眾所周知,其實在臉書、推特這樣的軟體上,科普型別的文章也不太受大家的喜愛,除非媒體能給這文章起一個驚悚的標題,然後節選文章中某些論點,來證明這個標題的確驚悚……
事實證明這種操作方式能獲得的流量是巨大的。
不過大概是奧運期間,CNN覺得應該給世界奧委會面子,覺得不能搶奧運會的流量, 所以主動撤下了文章,畢竟作為外媒, CNN也不會向華夏通報他們到底是怎麼個想法, 華夏估計也沒誰會蛋疼到要去主動問一句。
反正世界還是那個世界。
除了這些奧運之外的事情, 這次奧運會本身也還是有驚喜的。
比如引入了三月智慧系統全面介入比賽監控跟回放系統,讓全世界都見證了三月的智慧度。任何比賽,當裁判需要觀看比賽錄影來判別是否有犯規情況時,只需要暫停然後走到螢幕前,系統就會自動找到有爭議的部分,然後透過在多攝像頭的幫助下,多角度反覆播放那一瞬間發生的事情。
尤其是這次奧運會,所有攝影記者的攝影裝置都是特別準備的,同樣跟三月智慧系統進行了聯網,這就讓裁判能獲得的資訊更加準確,甚至一些是否犯規非常明顯的動作,三月還能根據它所理解的比賽規則,直接在螢幕上給出自己的建議,當然裁判是否採納那就是裁判的事兒了。
不過事實是,這一屆奧運會所有賽事,包括各種集體球類專案的比賽,三月透過這套系統給出了428條判罰建議,被現場裁判採納的有427條,採納率達到了99.77%。
畢竟這是個挺新鮮的話題,而且被許多觀眾廣泛討論, 於是在出現爭議的時候, 世界絕大多數有轉播權的電視臺,都會將直播鏡頭都會切入到三月智慧系統給裁判的建議。
唯一沒有采納的那一次,發生在足球賽場上,大概是裁判覺得反正某隊已經輸得很慘了,實在沒有必要再給已經贏了三球的勝利者再給一個極具威脅的前場任意球,畢竟作為現場裁判,還是要給東道主國一點面子的。反正這個可不判可不判的球也沒引發什麼爭議。
這番操作也算是讓三月在全世界人民面前大大的露了一次臉,更是再次證明了華夏人工智慧領先了世界一個時代,不但能理解自然語言,無障礙交流,還能讀懂規則,很強大。
當然更讓三月露臉的不止是讀懂規則。
閉幕式之後,臨危受命的本次奧運會總導演陳歟文接受官媒採訪,聊了聊這次開幕式背後的故事。因為寧為不希望陳歟文接受採訪時提到他的名字,所以這位導演在介紹他的想法時跟創意,尤其是跟太空、科技這些元素如何結合重點感謝了張丁喜跟三月。
感謝前者自然是因為熬了好幾個通宵,最後定下懸掛式三維顯示器方案,又溝通生產企業趕工完成,讓奧運開幕式得以更精彩;至於感謝三月的時候則這位導演則透露出其實整個點火過程完全是由這個人工系統控制的。
這屬於官方認證了龐大三月計算平臺的能力。
於是本來應該在文娛界引起反響的訪談節目,卻直接震動了整個學術跟科技界。
許多科技公司開始重新評估三月智慧計算平臺對科技發展的推動作用,也讓全球更多的知名高校開始心動。這集訪談播放之後,已經有美國的常青藤高校向燕北大學國際數學研究中心提出了申請,希望能接入到三月智慧計算平臺,進行一些資料分析。
不過目前來說提交申請的大都是一些理論界的邊緣專案。
當然,這也是可以理解的,大家對於資料安全還是有些憂心的,尤其是一些金主投資的大型專案。接入系統來運算就意味著實驗室資料被予取予求,對於一些重要或者有經濟利益的專案而言,顯然不是籤一份隱私協議就能讓人放心的。
更別提三月這邊提供的隱私協議第一條就規定了,實驗室資料併入三月資料庫,雖然不會直接對會員單位共享,但三月可以利用這些資料為所有會員單位提供數學建模跟合理性建議等一系列服務。
不過針對沒什麼重點專案申請這一點,負責接收這些申請的三月期刊委員會到是抱著無所謂的態度。
用寧為給的建議就是,反正只要申請函寫得有誠意,願意接入平臺,而不是小氣巴拉的像擠牙膏一樣給點資料分析,那就同意。冠冕堂皇的理由是為了世界人民的福祉,共享智慧算力是應該的,不過私下裡其實所有人都清楚,寧為並不是這麼大氣的人,主要還是透過這些理論研究拓展三月的資料庫。
說不定自家實驗室的專案就能用到這些資料呢,可以少走很多彎路,節省很多資金跟時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