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河全長百里,從崤山迤邐南來,在三鄉鎮匯入洛水。河水湍急,兩岸都是大山,水利豐富,而且容易利用。
出了鎮子,向北走不到十里,就進入大山。沿著昌河一路逆行,又走十里,就見到前面有大片房屋。
賀絪道:“前面就是新建的軸承場了。今天下午我們就在場裡觀看,晚上住在這裡。明天天亮繼續北行。”
眾人一起稱是,隨著賀絪走到了場門前。
就見一個吏人站在門前,見到賀絪等人到來,急忙上前見禮。略作寒暄,眾人進了場內。
進門不久,就見一排大房。都是磚砌,顯然蓋起來並沒有多久,一切都是嶄新的。
吏人帶著大家進了一間大房子。裡面有十幾排桌子,桌子後面放著椅子,看起來能坐一百多人。
賀絪道:“這裡是軸承場學習的地方,大家都找位子坐下。”
眾人何時見過這種場面?都是一頭霧水,各自找位置坐了下來。
吏人站到前面,道:“在下林曾,在軸承場裡管著接待前來參觀的人員。在場裡的時間,你們有什麼事,儘管找我就好了。一會吃飯。吃過飯後,按你們分的組,由人帶著進場參觀。”
下面續商賢忍不住,問道:“請問,什麼是軸承?你們這裡是怎麼做的?做了有什麼用?”
林曾聽了,轉頭對賀絪問道:“幹辦,這裡的日程表,你沒有發給他們嗎?”
賀絪一拍腦袋:“是我的錯!一時之間忘記了。”
說完,從帶的書袋裡找出一疊紙,叫過各個組長來,發給他們。
林曾對眾人道:“還不到吃中午飯的時間。一會有人來,向你們講一下什麼是軸承,怎麼製造的。”
剛剛說完,一個拿著幾頁紙的年輕人進來,站在臺子下現。
林曾急忙道:“這是我們場裡負責技術的逄官人,讓他給大家講一下。”
說完,走到一邊,從桌子裡拿出一疊本子,還有一堆鉛筆。把各處組長叫過來,讓他把本子和筆發下去。說是讓大家做筆記用,離開時可以帶走。
大家都是用慣了毛筆的,拿到鉛筆,都覺得十分新奇。開啟本子,發現紙質非常好,遠不是外面能買到的。
中國古代是有硬筆的,鵝毛筆、簡陋的鋼筆都有。不過這些屬於專業工具,大多是會計人員在用。由於常用紙張的關係,社會上絕大部分人用的都是毛筆。不過在這個時代,毛筆的持筆姿勢多種多樣。既有後來的標準姿勢,也有後世的持硬筆姿勢,用起鉛筆來並沒有什麼困難。
逄官人走上了講臺,看了看眾人。道:“大家好,在下逄澤,在場裡做技術的。今天由我,向大家講解一些軸承的基礎知識。如果有什麼不明白的,可以問我。”
說完,從桌子上拿了一枝粉筆,轉身在黑板上寫了“軸承”兩個大字。大字下面,又寫兩個小字:“作用”。寫完了,轉身看著大家,道:“軸承的作用是支撐軸,讓軸上的零部件做旋轉運動,保持精度,並減小磨損的機器零件。”
說完,又在黑板上寫了“支撐軸”、“旋轉運動”、“減小磨損”幾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