薊遼督師袁崇煥,時年四十六歲,其部職責,坐鎮遼東,馳援薊鎮。
當喜峰口遭遇攻擊,九邊長城的烽火臺上的狼煙依次點起來時,袁崇煥即刻率所部由山海關出發。
以前總兵朱梅、副總兵徐敷奏守山海關。防止建奴襲關。
以參將楊春守永平,其部三千人。
以遊擊滿庫守遷安,其部兩千人。
以祖可法守撫寧,其部三千。
其餘諸將隨行。關寧騎兵、遊擊將軍曹文詔在列。後續遼鎮步卒將陸續進關,往撫寧、永平、灤州而來。預計遼鎮將抽調五萬餘人參與此次京師戰役。
一路上鼓角爭鳴,馬蹄聲急,喇叭聲咽,大軍如龍!
正所謂:倒海翻江卷巨瀾。奔騰急,萬馬戰猶酣。
正所謂:刺破青天鍔未殘。天欲墮,賴以拄其間。
…
…
在原本的歷史中,袁崇煥是自寧遠赴山海關途中,得知金軍已破大安口(遵化城東北的隘口),立即令麾下大將、山海關總兵趙率教率所部4千騎兵馳援遵化。
結局所有人都知道:趙率教到三屯營,薊鎮總兵朱彥國不許他入城。趙率教只好縱馬向西,馳救遵化。蟎清兵有情報,趙率教中伏而死。
惜哉!
金兵既破遵化,往京城沿途有三個節點城市:薊州、三河、通州。然後就可以攻京城。
這裡要剖析一二,為何蟎清兵入大安口,破遵化之後,一定會往明朝的京師去?
這個問題就好像問:德三為何一定要打莫斯科?
稍微有點政治、軍事常識的人都明白:攻打一國首都的意義!一國首都所匯聚的物資、人口、其戰略地位、輻射的範圍,這在戰爭中都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所以,不管黃臺極沿途如何搶掠,他一定會去嘗試著攻打明朝的都城。這是必然的選擇!
而對於袁崇煥而言,遵化城破,京畿震動。兵部行文給他,他的作戰任務是什麼?
保衛京師?錯了。是堵截蟎清兵,使得其不得兵薄大明京師。
所以,在遵化堵截失敗之後,袁崇煥想要在薊州堵截:力為奮截,必不令越薊西一步。
所以袁督師還是那個袁督師。敢戰之心是有的,但他還是喜歡吹牛逼。
黃臺極又不是死人,為什麼要在薊州和袁崇煥主力決戰?他能得到什麼好處?於是不攻薊州,而是潛越薊州,往東北去攻順義,再南下通州。對著地圖看,他走了一個弓背,弧線。
請注意,蟎清兵為何能“潛越”?
這裡有一個很重要的軍事背景:明軍無法和蟎清兵野戰!
這不是敢不敢的問題。而是能不能的問題。只要野戰,必定會被蟎清兵吃掉。這是遼東十年血戰的結論!
所以蟎清兵把斥候撒出去,相當於是明圖作戰。而袁崇煥依賴於斥候偵查,大軍據城而守。
第二步堵截計劃失敗,袁崇煥決意在通州堵截。問題又來了!
在第二步薊鎮堵截計劃時,蟎清兵圍三屯營,另派兵急行軍兩天兩夜,攻打遷安、永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