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聲鼎沸。
從外城一路到皇城,聚集了怕不是有好幾十萬人,沿街大道,巷子衚衕,到處都是一臉喜色的人群。
倒不是說一個童子少年能得多少人心,而是人心經歷了土木之變,景泰八年的奪門之變以後,對帝國的未來再走向強盛已經不抱信心。相反,大家對開疆拓土什麼的已經沒有興趣,鄭和大使的寶船也早就不復存在,連造寶船的圖紙都不知道弄哪兒去了。
武當山七十餘座宮觀的香火已經鼎盛,數十年的時間,宮觀的牆角已經生出了一層厚厚的青苔,當初修建它時的氣勢與蚊群一般的工匠也是風消雲散,只留下晨鐘暮鼓和迷漫在層嶺疊幛間的沉沉暮色了。
京城之中,權貴漸漸喜歡享樂,聲色犬馬和興修別墅成了日常最喜歡的事,騎射弓箭只是在少數勳戚家還算正業,文臣的勢力已經開始凌駕於勳臣和武臣之上,大家都是暮氣沉沉,敷衍日子罷了。
這種時候,不會有人喜歡突如其來的變故。
好在太子平安歸來,所有人都是欣喜若狂,在這種時候,幾乎也是無人注意到,張佳木的聲望在這件事裡得到了難以想象的提升。
這個錦衣衛的都督原本只是在官員和勳戚中知名,在親臣和太監之間周旋,知道他威權的無不是這個大帝國的智識和權貴階層,普通的百姓雖然對錦衣衛有隱約的映象,不過這些年錦衣衛混的不算風光,所以百姓和下層計程車紳們對錦衣衛的認識倒是並不深刻,只是隱約知道罷了。
經此一事,現在京師上下誰還不知道錦衣衛的存在?誰又能不知道錦衣衛的張大人忠心不二,勇武無敵,智勇雙全?
孫錫恩和黃二到得宮城時,五城兵馬司和巡城御史已經奉命出動。足有過千的坊兵在坊里老爺們的帶領下由兵馬司衙門蜂擁而出,明刀持戟的是少數,多半執著水火棍子,要麼就是丈多長的皮鞭子拿在手裡,一個個虎視眈眈的,就等著上頭一聲令下,就可以動手淨街。
眼前這種場合嚇得到一般人,不過坊兵們是嚇不住的,吃的就是這麼一碗飯,甭看現在人多的跟什麼似的,幾輪鞭子打下去,立即就是煙消雲散。
不過,今天是註定動不成手了。
坊丁出動後沒多久,從宮裡倒是又開出幾隊禁軍,大約有燕山衛的,金吾衛的,還有少量的府軍前衛和旗手衛的人,出來最多的,倒是錦衣衛的大漢將軍。他們都是上衛親軍,衣甲鮮明,身高體壯。上衛親軍在身高上都有標準,宋人是每一軍都有標準,比如天武第一軍得一米八,捧日軍奉聖軍都是一米七以上,廂軍有一米六左右的身高就可以了,軍種不同,地位不一,身高的要求也不大相同。
上衛親軍中對身高要求最嚴的就是上三衛,其中又以錦衣衛的大漢將軍身高最高,幾乎全在一米八以上,在當時來說,營養不良是必然,一個人遺傳再好,沒有充足的營養也未必能長成大個子,雖然身高並不代表實際的能力,但身高體壯,最少在氣勢上也能把人壓倒了。
皇家威嚴,就是體現在任何一點小小的細節之上了!
錦衣衛的大漢將軍全部著銀灰色的鎖子甲,頭戴櫻盔腰殺牛皮腰帶,腳著高高的皮札靴,再加上身高體壯,離的老遠,就是一股勃勃逼人的英武之氣。
隔的老遠,如山巒般的大漢將軍們成隊的壓將過來,看到人群堵的水洩不通,當即就有一個軍官大叫道:“傳皇上口諭,百姓出來觀看的都是吾之赤子,教坊司不得傷著他們,每擠出來的,好生勸慰著叫他們回去就是,欽此。”
“尊旨。”一個六品坊官已經擠的一頭一臉的油汗,聽得聖諭如此,心裡叫苦,臉上卻也是一臉高興的模樣,在原地大呼道:“吾皇聖明,與民同樂,萬歲,萬歲,萬萬歲。”
“萬歲!”
“皇上聖明。”
五城兵馬司原本已經在強力驅趕百姓,但禁軍帶著皇帝的諭令前來,宣喻之後,只聽得歡聲有若雷鳴一般響起,一波又一波的萬歲聲猶如炸雷一般,先在外城響起,然後滾過皇城,直入宮禁。
“是你們這兩小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