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平對老查頗有好感,倒不是說因為他來自Z辦,來頭大,而是覺得,這人的舉手投足,很合自己的胃口,有禮而不自恃,謙遜但又有些孤傲。
老查問孟平:“你聽說過民族資產嗎?”
孟平說沒有。
老查有些吃驚,說:“老孟你居然連這個也沒有聽過,看樣子你和社會的聯絡不廣泛,關於‘民族資產’,從八五八六年開始,就沸沸揚揚,有過很多的騙局了。”
孟平笑道:“我還真沒和這類人打過交道。”
老查也笑:“你今天就打交道了,或者,我也只是這眾多騙局中的一員,沒有什麼特殊的。”
孟平說:“好啊,那我就看看你怎麼騙我的。”
“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真亦假時假亦真,也挺好。”老查好像是對孟平說,也像是對自己說。
“這個‘民族資產’,到底是怎麼回事?”孟平說。
“我先和你說說,現在關於‘民族資產’,有哪些騙局吧。”老查說。
孟平說好,我長長見識。
“那些說什麼秦始皇和漢武帝墓葬的,都太扯,不值得一說,這些,都只適合騙騙菜市場的老大媽。”老查說,“比較煞有介事,老朱知道,也有一定歷史來源的,主要有這些,傳得最廣的,當然是張獻忠的沉銀。
“張獻忠江口沉銀,應該說是確有其事,明清史料對此多有記載,最可靠的,就是跟隨張獻忠左右的楊鴻基寫的,說是張獻忠攜千船金銀珠寶從成都順水南下,由於金銀珠寶太多,木船載不下,於是張獻忠命令工匠做了許多木頭的夾槽,把金銀珠寶放在裡面,讓其漂流而下,打算在江流狹窄的地段再打撈上來。
“但沒想到,他們在四川眉山市彭山區江口鎮一帶,遭到川西官僚楊展的突襲,千船金銀珠寶絕大部分沉落江中。
“後來,這些金銀珠寶在那一帶,確實被人零星在江邊發現,民國的時候,四川軍閥劉湘,曾經組織打撈過,沒有成功,最近幾年,當地政府和國家文物局,也有對此進行發掘的打算。”
老朱在邊上點點頭,和孟平說:“張獻忠沉銀,在南明建昌衛掌印都司俞忠良所著、清朝彭遵泗的裡都有記載,當然最可靠的,還是老查說的楊鴻基寫的,那畢竟是親歷者寫的,時間地點也對得上。”
孟平點了點頭,老查說:
“第二個,就是王莽的黃金了,公元8年,西漢外戚王莽篡位稱帝,改國號為‘新’,王莽在位的時候,開始推行所謂的幣制改革。
“他一方面模仿周制鑄造錢幣,一方面又透過嚴酷的手段,大量收繳民間流通的黃金,試圖保持我們後來俗稱的王莽幣的價值,到王莽執政末期,朝廷府庫裡收繳的黃金已經多達六十多匱。
“這是很大的一筆黃金,一匱是當時的計量單位一萬斤,折算起來,這筆黃金的總數,相當於現在的一百七十多噸。
“到了公元23年二月,綠林軍擁立漢室後裔劉玄為帝,宣佈恢復漢朝,定年號為更始,同年三月,起義軍在昆陽之戰中,一舉擊敗王莽的主力,並於十月初一順勢進攻長安。
“長安城內達官顯貴爭相逃亡,同時,城裡也出現了譁變,很多的市民集聚到王莽的宮外,縱火和進攻宮門,王莽見勢不妙,率領百官逃到漸臺,被起義軍團團圍住。
“雙方先以弓箭對射,之後短兵相接,守衛王莽的官員和將士紛紛戰死,王莽本人也被商人出身的起義軍士兵杜吳擊斃,校尉公賓斬了王莽的首級,懸掛在宛市之中,數十個軍士爭相分裂了王莽的屍體,老百姓們聽說王莽的首級在宛市,‘共提擊之,或切食其舌’。
“王莽和他的新朝,只維持了幾十年就滅亡了,但是這個王朝,卻給史學家留下了一個千古謎團——那就是新朝府庫貯藏的,那從民間搜刮去的一百七十多噸黃金,在後來的歷史記載裡不知去向。
“如果府庫裡的黃金是被起義軍瓜分,當時那麼多人,目擊者肯定不少,就是瓜分了,這麼大數量的黃金,不可能不會在市面出現,也不可能做到訊息密不透風,但等史料,對此都沒有記載,東漢的市場交易和後來的宮廷賞賜,也看不到黃金的身影。
“中國還從此步入“金荒”的時代,只能靠銅鐵來彌補貴金屬貨幣的不足。
“對王莽的黃金,一種相對合理的解釋是,新朝黃金,在長安陷落前,就已經被秘密轉移到某個隱蔽處。
“一百七十多噸黃金,雖然聽起來很多,體積卻並不大,一間十平方左右的密室、山洞,或者地下室,就可以藏匿了,如果黃金被藏匿後,知情的人,又恰好和王莽一起死於亂軍之中,那麼這筆黃金,的確有可能因此與世隔絕,也隨時都有被發現的可能。”
孟平笑道,看樣子還真的有可能,會有奪寶奇兵這樣的事情發生。
“對。”老查說,“奇奇怪怪的故事,可能是編的,但東西不可能憑空消失的,它們確實還存在在某個地方,只是沒有被發現,所以也是這些尋寶的騙局,可以取得人相信的原因。”
“那還有呢?”孟平來了興趣,問道:“還有哪些關於這種消失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