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了一圈,德才均備體健全七齋,眾人的目的地,繼續拐到下一站。
下一站是哪裡?
湖心島,未名湖的湖心島還挺大的,對得起湖心島這個稱號了。
為啥登島?
主要是因為裡面還有一個魯斯停。
基本上國內的大學都會有一個湖,而湖中有一個小島,島上還有一座亭,這個島就叫做情人島,而亭子就是情人亭。
好吧,北大湖心島上的亭子全名就是魯斯停。
它位於未名湖中心的湖心島上,俗稱島亭,是一座木質結構的八角亭,亭頂為寶塔狀,底座為高一米有餘的八角形石臺,亭下建有地下室,亭外有迴廊,亭內據說有地道,以備戰爭時期緊急情況。
聽到有地道的時候,這幫傢伙都興奮不已。
一副摩拳擦掌,就要進入地道探險的模樣。
其實,想都不要想。
之前,在博雅塔上能夠登它已經是萬幸,現在想要進入魯斯停地道,誰敢?
這種地道就算真的有,也幾十年沒有維修了,有毛病才下去探險。
因此,蘇亦也只是提了一嘴,並沒有什麼行動。
魯斯亭是1929年亨利·魯斯為紀念其父曾於1919年任燕大副校長的魯斯義而捐資建成,故又名斯義亭。
到了1930年才建成,1998年北大百年校慶時,魯斯基金會捐資重修島亭並將其重新命名為魯斯亭。
魯斯亭修建之初為師生團體聚會場所,1966年前北大工會曾在此開設圖書館,道了後世,魯斯亭作為會議室使用。
所以,這個亭子,不是那種空心的亭子,而是八角都又窗戶,完美的隔絕出來一個空間。
想要談戀愛偷偷過來這裡約會是很不現實的一件事情。
不過上湖心島之前,蘇亦他們順帶把石舫的資料也給整理出來了。
相比較魯斯停,湖心島旁的這個石舫來歷就比較大了。
咸豐十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淑春園亦遭破壞,僅殘存石舫底座及“臨風待月樓”,即今臨湖軒故址。
在波光瀲灩、秀麗柔媚的未名湖的湖面上,在湖心島的東側,停泊著一艘永遠也開不走的石“船”,這就是有名的石舫殘跡,是清代權臣和珅淑春園內建築的唯一遺存。
“由此我們可以知道,遠在清代乾隆年間,未名湖一帶原來是和珅淑春園的一部分。關於和珅的故事在民間有很多的傳說,和珅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只不過讓人們想不到的是,這位一代巨蠹的淑春園竟與我校的校園有著直接的歷史因緣。從當年冠絕京師的一代名園到今日的湖光塔影,其中周折並不平靜,而是在曲折之中多少帶點巧合的意味。”
大家是是從石舫處拾級而上到的湖心島,相比較其他地方,這裡就比較熱鬧了。
學生很多。
先看到的可能是社團或是相同愛好者的聚會一群學生圍成一圈,他們手中也拿著印稿,時不時的就有討論聲音出來。
眾人面面相覷,不用想都知道這些就是同行了,估計都是某一個社團的學生在這裡有活動,應該是跟他們差不多,不過相比較之下,古建保護協會這邊的陣容就有些強大了,人數太多了。
浩浩蕩蕩殺過來,原來待在湖心島的學生,都下意識安靜下來了。
看著蘇亦他們這邊人數太多,都下意識看過來,看到蘇亦不斷拿著相機拍照,他們好奇,又不好意思靠近過來。
最終還是有人過來了。
想要讓蘇亦幫忙照相。
對於這種事情,蘇亦肯定也不會拒絕,就是一張膠捲的事情,詢問之下,才知道他們哲學系的,也不是什麼社團,就是一幫禪學愛好者,在這裡討論中國禪宗史。
唰的一下,黃鶯歌就望向蘇亦,“小師兄,革命戰友啊!”
之前,蘇亦就曾今給她們列過一大堆胡適的禪宗史料文獻,這點,讓她極為印象深刻。
黃鶯歌想要挑唆蘇亦加入他們的討論,被拒絕了。
跟一幫哲學系的大仙討論禪宗史,找抽呢。
還是老老實實整理燕園文物史料吧。
幫對方拍完照片,約定週末可以去文史樓暗室領取照片,蘇亦就帶著協會這幫傢伙離開湖心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