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亦再次回到大飯廳的時候,內心裡面充滿了感慨。
瞭解北大的歷史,就會知道,52年的時候,全國高校院系調整,北大才從沙灘紅樓遷入燕園。
這個時候,燕園才被大規模擴建,增加了不少的建築物。
一方面,相繼購得了位於北部和西部的承澤園、鏡春園、朗潤園,主要用於興建教師公寓。由於再向北發展受圓明園的阻礙,因此整個校園建設主要向東、南擴充套件,還在校外弄了一箇中關園。
另一方面,補充燕大未來得及修建的建築:第一教學樓、文史樓、地空樓、化學樓、生物樓、哲學樓等都是在墨菲的設計框架下建造而成,並努力與燕大建築風格保持一致。
同樣,為解決師生用餐需要,在三角地附近修建了大飯廳,並於次年開始使用。
這是一座設施簡陋的磚木結構臨時建築,可容納幾千人同時就餐,生面的頂棚都是採用傳統土燒瓦片。
然而,就是這個一個臨時的建築,卻被北大的學生戲稱為“遠東第一大飯廳”。
大飯廳內部佈置,也極具特色。
因為,這家飯廳,根本就沒有座位,室內只有縱橫排列的餐桌。
所以,只要學生過來這邊吃飯,一旦不帶板凳,那就只能捧著飯盒蹲在地上吃了。
這也造成了北大的學生,都不喜歡在大飯廳吃飯,直接把飯盒帶到教室,一般看書一邊吃飯。
而且,飯盒合適用自制的網兜掛在書包外面,上課的時候就直接帶著飯盒過去,下課,就直接殺到飯廳,然後打包帶走,又殺回教室跟圖書館。
這就是這個年代靚麗的風景線。
當然,大飯廳之所以沒有座位,原因也很簡單,因為這玩意,除了飯廳之外,還做禮堂使用。
因為,挪開餐桌後就成了舉辦演出、會議、講大課、放電影的禮堂。
作為當時北大僅有的幾個室內活動場地之一,大飯廳地處教學區與宿舍區的中間點,學校的告示、社團的海報、同學的啟事也都張貼於此,很快就成為學生的一個活動中心,並與附近的“柿子林”和著名的“三角地”連成一片,成了北大的核心地帶。
而,今天晚上,舞會的舉辦地點,也就是大飯廳。
前世的北大,已經沒有大飯廳的存在。
因為,這玩意已經被拆掉,在原址上修建了百年大講堂。
如果前世在北大上學的話,都知道,北大有一食堂,有三食堂(康博思前身),前偏偏沒有第二、第四食堂。
事實上,北大是曾經有過第二、第四食堂的。
只不過要這兩個食堂都拆掉修建了百年大講堂。
特別是第四食堂,也就是大飯廳,完全被百年大講堂覆蓋了。
以前蘇亦在翻看北大七八十年代的學生相關回憶文章的時候,提到食堂的時候,有人說第四食堂沒有座位,有人說大飯廳沒有座位。
觀看這些東西,就很納悶?
北大就這麼窮嗎?
學校食堂都沒有座位?
現在進入北大以後,才知道,所謂的第四食堂就是大飯廳。
能夠被叫做大飯廳,說明這個地方,面值並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