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佔坑,我把八千字寫完,再替換。這章也沒法看。都是重複章節)
高銘先生提及的先生,大多數他印象深刻的。
他提及到餘遜先生,就是著名文獻學家餘嘉錫之子。
餘嘉錫曾經是輔仁大學文學院院長,42年的時候,48年的時候,當選中研院人文組院士。
當年,人文組一共有28位院士。
民國時期,那些大師,幾乎囊括其中。
比如中國文學方面,就有胡適跟餘嘉錫,遺憾的是,劉文典跟唐蘭兩位先生都沒能當選。
哲學方面,就有陳垣、湯用彤、馮友蘭、金嶽霖等人。
史學方面,就有陳寅恪、傅斯年、顧頡剛等人。
考古學及藝術史方面,就有郭沫若、李濟、董作賓、梁思成、梁思永等人。
為啥到了後世,人們依舊覺得民國時期大師多。
這些大師,指的是哪些大師?
直接從48年中研院選出來的一批院士,就知道具體都有哪些了。
如果覺得院士名單還不夠全面的話,那麼繼續瞭解他們的候選人名單,那基本上囊括其中了。
說回餘遜先生,絕對是家學淵博。由他上中國歷史文選,是北大歷史系學生的幸運。
這個幸運,蘇亦他們沒機會體驗了。
也只有諸位先生的口中,才會聽到關於他們的故事。
高銘先生,提到世界史的楊人楩以及張芝聯兩位先生,也提到中國是餘遜張政烺兩位先生。
當然,張政烺先生的故事並沒有結束。
“我們的專業課,主要是放在二年級和三年級上的,中國古文字學,上面一班是張政烺先生講的,我們班就換成了唐蘭先生講。唐蘭先生算是張先生的老師了,因此,他的名氣更大。我們當年還是很高興的。”
“甚至在唐蘭先生給我們上課之前,我就讀過他的《中國文字學》,開始唐蘭先生來北大講課,後來,唐蘭先生就不來了,換成我們去故宮上課了。”
“後來,連同中國美術史中的繪畫和陶瓷部分,也都在故宮上,因為給他們上這部分的先生也是故宮的徐邦達以及陳萬里兩位先生。每一個星期都要乘車去故宮上一天的課,中國就在故宮食堂吃飯。而課堂就在坤寧宮後面鄰近御花園的西北隅小房子,好像名叫‘靜……
同樣也提及考古專業方面的師長。
比如之前提到的夏鼐先生,還有接下來提及裴文中以及安志敏兩位先生。
“當時,呂遵鍔老師是裴老的助教,而李仰松老師則是安志敏先生的助教。這也是為什麼呂遵鍔跟李仰松兩位老師分別上舊新時期兩門課程的原因。”
“裴老的故事,估計你們都清楚了,那我就跟你們說說,安先生的故事吧。”
“安下手呢講課很賣力,總是滿頭大汗,內容也講得不錯,有條有理,比較也比較記,他的最早將中國新石器文化進行分割槽,也對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的分期與年代有所探討。”
“蘇亦你感興趣的話,可以找一下安先生的文章《中國新石器時代的物質文化》拿過來看一看,應該是發表在《文物參考資料》1956年第八期,這是關於中國新石器文化最早的全面概述,功不可沒。”
“當時,仰韶文化還沒有分歧,可以講的材料很少,安先生給我們講課的時候,半坡、廟底溝都還沒有發掘,更談不到其他遺址了,所以,安先生講課內容就是他研究的成果。這也是為什麼我之前說各位先生講述都是他們的研究成果的原因,因為除了他們的成果,能講的並不多。”
“關於安先生講述的知識點,除了上面提到的文章之外,剩餘的就收錄在58年考古所出版的《考古學基礎》裡面,這是考古所培訓的專用教程。現在,也有些落後了。因為嚴文明老師編寫的講義還有他關於仰韶文化的研究,都有了不少的成果。不過都是在安先生的基礎上,做了補充以及拓展。這個方面,安先生走在前面。”
這是蘇亦第一次在北大諸位師長的口中提到安志敏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