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馬村。
蘇亦的老家。
除了一中家屬院,這是他待得最多的地方。
天馬村因天馬河而得名,是一個依山傍水的好地方,位於圭峰山下,銀洲湖畔,東與茶坑村相接,西與天祿村相鄰,距新會中心城區不到十公里,水陸交通方便,新會著名的小鳥天堂景區就坐落村旁。
如果對這些地名不太熟悉的話,僅僅提到茶坑村就可以了。
因為大名鼎鼎的梁啟超梁任公就是這個村的崽。
故此,梁啟超故居也位於茶坑村,96年的時候還被評為第四批國保單位。
因為是隔壁村,蘇亦對這不要太熟悉,小時候,經常跑茶坑。
實際上,茶坑牛,他們天馬也不差。
因為天馬的歷史也很長。
天馬開村可追溯到明代景泰二年(1451年),有560多年曆史。
一開始就是海島,然後逐漸沖積成陸,之所以叫天馬村,除了天馬河之外,還因為整個村子是環繞新會著名的馬山向四面傾斜延伸的聚落格局。
如果要對古村落做學術研究的話,天馬算一個,因為村內古祠堂、古民居、古廟、古橋、古石碑、舊匾額、舊族譜,還有舊圩市、碉樓、石板路、門樓……
還有各種古老傳統民俗,以及各種傳統工藝,比如種葵制新會葵扇、種新會柑制新會陳皮等傳統工藝。
至於村中小鳥天堂,都已經有三百多年的歷史。
88年的時候,還被列為新會八景之一。
新會八景,也分為新八景舊八景,舊八景有好幾處已經沒了,新八景嘛,小鳥天堂是其一,另外的七景,也沒啥好說的,新會人都知道。
對於新會這些自然風光,蘇亦然而無感,但在古建方面遺憾的事情就挺多了。
比如被稱為廣東四大佛教寺廟之一的玉臺寺,現在已經一片廢墟。
當年新會淪陷的時候,日軍驅趕僧侶,拆毀寺廟,還強迫當地百姓講寺廟的建材運往圭峰山頂,作修築炮臺之用。
僅僅如此,還不算,日軍還把玉臺寺四周的樹木砍光,劃為軍事禁區。
從此,玉臺寺一片瓦礫,荒涼悽慘,保留下來的有寺前的鎮山寶塔及漢白玉塔碎片,千年古剎,毀於一旦。
還沒有修復的玉臺寺,啥都沒有。
只有熱心的村民搭建的幾間茅草屋以便附近的村民上山朝拜。
蘇亦小時候,就沒少往玉圭山的玉臺寺遺址跑,除了一片廢墟合適小朋友探險之外,啥都沒有。
直到八十年代政府才決定重建玉臺寺,這是後話。
如果不出意外,自己學成歸來,應該有資格參與玉臺寺的重建工作了。
對於,玉臺寺的重建,他還是很感興趣的。
除了名山名寺之外,剩下的就是名人。
不過像梁啟超這種寫進中國近代史的人物,很遺憾,並沒有。
但,次一級的,還是有的。
比如,著名的地質學家陳國笪,這位爺就是以始創“地窪學說”稱諸於世,被譽為“地窪學之父”,與李四光並稱“南陳北李”。
至於地窪學說是幹啥用的,不學地質學的人,估計不知道。
簡單來說,陳國笪發現大陸地殼的新構造單元——地窪區,建立地窪學,然後被在國內外廣泛運用於找礦,取得顯著成效。
所以,後世家裡有礦的同學們,如果真要感謝哪一位大佬的話,非陳院士莫屬。
嗯,78年,院士制度還沒恢復,對方兩年後才評上學部委員,但在國內地質學上,這位已經金字塔頂端上的人物。
如果蘇亦不學考古學,而是跑去學地質學的話,以天馬的宗族觀念之強,蘇亦不用想都會是院士的親傳弟子。
說到這裡,順便說一下天馬的陳姓大族,天馬基本上都姓陳,牛人都姓陳,蘇亦家嘛,是一個例外。
因為他奶奶是天馬人,老爺子蘇德章卻不是。
其實,蘇亦的老家也不在會城鎮,而是在棠下鎮的蘇家村,前世,棠下鎮已經被劃到蓬江而非新會,但現在依舊屬於新會縣管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