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怎麼說,張楊在漢末諸多諸侯裡混的比較差,後世的知名度不高呢,他混了這麼多年,身邊居然連一個信得過的親信都沒有,自己光桿回來的,整的朝廷都不知道要把他的一千鐵騎交給誰。
這也正常,亂世裡兵馬才是真本錢,張楊這波進京是享清福的,再怎麼沒實權也是太傅,起碼這固定工資就是萬石,其他人放棄兵馬進京,又不可能給這麼高的待遇。
也只有段穎和張楊這種,雖然手上已經沒什麼實力了,連自保都困難,但一個殺過李傕一個救過朝廷的大功臣的諸侯,才會心甘情願的放棄部隊進京享受高官厚祿。
朝廷中目前也沒有什麼身份合適的幷州人,嗯,張遼倒是算一個,但他是曹操的女婿,即將投降的呂布手裡有一堆幷州人,但遠水有點不解近渴。
一千人精銳可以拆出倆校尉了,這可是兩千石校尉,荀彧當然要詢問劉協的意見了。
“文若啊,你給我送上來的這個名單,我沒看,我這次不想從你的名單中來選人了。”
劉協覺得,自己之所以啥事兒都做的不成功,就是因為總被這荀彧牽著鼻子走,這荀彧是個大才,每次給自己做的選擇題都是一堆正確答案,自己怎麼選都是滿分,這就是個坑啊。
雖然他打算直接去揚州把袁術抓起來然後禪讓,但,這麼長時間莫名其妙的失敗教訓讓他心裡還是有一種不太好的預感。
所以這次,他不要做選擇題,要做就做填空題。
自己的改革大計還是要辦下去啊。
改革第一步,先從察舉制開始。
要重用那些寒門,要打破舉薦制的陋習,要自己拋了自己的根,最直接的辦法,就是斷了朝中那些個兩千石的舉薦權。
為什麼會有所謂的門閥?不就是這舉薦制搞出來的麼,張三舉薦李四的兒子,李四舉薦張三的侄子,互相之間再聯個姻,舉來舉去大家都是一家人。
自己直接把舉薦制給廢掉,哼哼哼,這樣一來,朝中所有的兩千石,是不是就都要對自己不滿了呢?
這就是自己罪在當代功在千秋的改革的第一步。
就這麼定了。
荀彧不解地道:“陛下,不從各位公卿所舉薦的人才中選,還能從何處去選?”
於是劉協清了清嗓子,道:“文若啊,小了,格局小了,朕以為,朝廷的選官,用官之道,不能完全依靠舉薦,咱們朝廷這邊,也要有個評判的標準,要給那些寒門的人一條出路啊。”
“朕以為,亂世之中,當要唯才是舉,不管他是什麼出身,不管上面有沒有人舉薦,只要他有才,朝廷就可以重用,也應該重用他。”
哼哼,我記得上輩子看過一篇文章,說是曹操搞過一個招賢令還是什麼令,提出了唯才是舉的這個說法,結果世家大族們統統反對,最後不得已,還是向士族妥協了。
“朕的意思麼,不舉薦了,這樣,大軍征伐怎麼也得做點準備工作,怎麼也得三四天的時間麼,你在宮門外給我立下一塊箭靶,任何人,只要可以在百步之外連發十矢,全部射中靶心,就算是初試透過。”
“初試透過的選手麼,可以設定一系列的比試專案,只要透過,就讓他們當武進士,再讓這些進士們進行比武,到時候比武得了第一的,就是武狀元,第二的就是武榜眼。”
“武進士直接給我編入金吾衛,武狀元和武榜眼兩個人,直接破格任其為前軍校尉和後軍校尉,讓他們分別來統領這支幷州兵。”
荀彧一愣,道:“是……所有人都可以參加?軍中的普通小卒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