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思明如同草原上的狼王,不急不躁,躲在暗處細心觀察,等待屠殺唐軍的戰機出現。他遲遲不肯援救鄴城,就是想摸清唐軍的軟肋,找到擊敗唐軍的法門。
果不其然,經過半年的仔細觀察,史思明發現唐軍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群龍無首。
唐軍雖然兵力強大,人數眾多,但是號令不一,進退無據。九大節度使雖然也算是戰功赫赫,但卻被一個愚蠢自負,毫無沙場經驗的宦官所節制。
一隻蠢羊帶領一群猛虎,焉能不敗?
“怪不得當年祿山哥看不起太子李亨。這廝僥倖當上皇帝,也是膿包一個,竟然出此昏招!天助我也!”
史思明暢懷大笑。
史思明親率大軍從魏州出發,直指鄴城,命各將領在距鄴城五十里處紮營,每營分發三百面戰鼓,日夜擂動,虛張聲勢,威脅唐軍。
又命每營遴選精銳騎兵五百人,配健碩駿馬,每天前往唐軍大營附近騷擾劫掠。唐軍出擊,他們就四散逃跑,各回本營。
若唐軍白天戒備,叛軍就夜晚偷襲;要是唐軍夜晚防備,他們就白天出擊。總之,敵疲我擾,敵進我退,令唐軍精神緊張,疲於奔命,苦不堪言。
叛軍搶掠如風,來去無蹤,唐軍每天都有士卒、牛馬或輜重遭到劫掠。很多唐軍伙伕只是出營砍柴割草,也會被叛軍斥候用弩箭射殺。
除了對唐軍日夜騷擾之外,史思明還有致命殺招——斷其糧道。
史思明不愧是身經百戰的燕將,老謀深算,幾番觀察下來,終於被他找到了唐軍的軟肋——糧草。
史思明盤點唐軍總兵力,陸續前來鄴城集結的唐軍最後竟然多達六十萬。
唐軍兵力雖然數倍於叛軍,但愚蠢且自負的宦官魚朝恩卻拒絕採納李光弼的建議——令李光弼的河東軍與郭子儀的朔方軍合圍史思明主力所在的魏州,對叛軍發動雷霆一擊,速戰速決。
魚朝恩的如意算盤是:等到增援鄴城的唐軍全部集結完畢後,先消滅鄴城內的燕軍,再碾壓史思明的援軍。
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
六十萬大軍,人吃馬喂,每日消耗糧草巨大,一旦糧食短缺,定會亂了陣腳,不攻自破。
叛亂未平,天下饑饉,中原一帶尚未恢復耕產,無法因糧就敵。
李唐朝廷只能從諸道調糧,舉傾國之力攻打鄴城。運送糧餉的民夫,南從江淮,西從並汾(今山西),每日都有大量的車隊和船隊絡繹不絕地往唐軍大營運送糧食。
史思明派出多路斥候,偵察唐軍運糧路線。
路線確定後,史思明命燕軍斥候偽裝成唐軍,竊取唐軍號令,攔截唐軍的運糧隊。對運送糧餉的民夫大發雷霆,以速度緩慢、延誤時日為名,舉刀就殺,將負責押運的官兵和民夫全部砍殺,然後將糧食付之一炬。
殺掠次數一多,訊息傳開,民夫們大為驚駭恐懼。方圓百里內,再無人願意冒死送糧。
遇到唐軍主力護送運糧船舶或車輛時,燕軍斥候就潛入唐軍,秘密縱火焚燒。
燕軍斥候行蹤飄忽,來去如風,剎那間集結成一隊強大兵力,剎那間又四散逃開,無影無蹤。
對於這些神出鬼沒,來去無蹤的叛軍斥候,唐軍傷透了腦筋,卻又束手無策。因為他們全都穿著唐軍軍裝,就算大搖大擺地從唐軍面前走過,也沒人能辨識出他們。
史思明劫糧之法施行後,唐軍糧草不繼,軍心大為渙散,每日都有逃兵逃離大營。
史思明意識到,決戰的時刻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