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軍出征,最重要的就是糧草了,如今糧草就只剩下七天的,周圍的城鎮也已經被蠻族劫掠過,並且焚城一片椒圖,說是堅壁清野一點都不為過。
所以童文山的大軍,除了這七日的口糧之外,根本找不到任何補給。
事實上,若不是大軍損失了近四萬人,恐怕現在連七天的口糧都沒有。
童文山用力揉了一下眉心,現在的他面臨著一個很艱難的抉擇,要麼放棄自己搭建出來的營寨,帶大軍撤退,這樣一來,之前戰死的那四萬士卒,就會白白犧牲,蠻族會重新獲取足夠的活動空間。
要麼,就在糧草短缺的情況下,死守營寨,將蠻族釘死在這郡城之後,等待左相解決了朝廷的事情之後,再派大軍前來支援,剿滅蠻族。
選擇撤退,剩下的六萬大軍可以儲存,但代價卻是讓蠻族重新強佔那些空間,等回頭再回來清繳的時候,那就不是損失四萬人能解決的了。
而選擇後者,那就意味著,如果左相不能即使解決朝廷的問題,派來援軍和糧草,那他們就都會毫無意義的戰死在這裡。
童文山在營帳中思考了整整一夜的時間,最終他還是決定撤軍,不是他不信任左相,而是留給左相的時間太短,七天根本就不夠左相將一切解決再派援軍過來。
只是,他想撤走,兀良合此時卻不答應了。
本來預計在兩個月之後發起進攻的兀良合,發現童文山在廢了很大力氣修建了一座堅固的營寨之後,心中其實很擔憂,因為童文山若是堅守這座營寨,到時候他選擇強攻的話,損失一定會很慘重。
但因為童文山選擇的地點太過重要,兀良合不可能放任不管,所以這段時間,他一直在思索應對之策。
結果還沒等他想出來,他發現童文山居然主動撤退了,在得知這個情況之後,他第一個想法就是童文山此舉必定有詐,只是又觀察了一陣之後,他發現童文山是真的撤軍,而且完全放棄了那座辛辛苦苦打造出來的營寨。
面對著這種局勢,敏銳的兀良合覺得童文山的大軍肯定是出什麼問題了,再結合他的得來的訊息,衛國朝廷上皇黨和相黨的政治,答案几乎是呼之欲出。
一定是衛國上黨爭影響到了童文山的大軍,不然童文山肯定不會放棄犧牲四萬士卒才營造出來的大好局勢。
得出這個結論的兀良合,不再管自己兩月之後出征的打算,直接將狼衛集結了起來,至於兵甲,則是有多少發下去多少,然後他直接帶著自己麾下最精銳的狼衛,前去追襲童文山的大軍。
在這種情況下,童文山手上那六萬大軍,他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放過的!
狼衛大多都是騎兵,雖然是晚了童文山一天出發,但追上去也不是問題,只是半天的時間,奔掠如風的狼衛便已經綴上了童文山的大軍。
而跟在童文山大軍後的兀良合,並沒有著急讓狼衛出手,而是不停的派出小股狼衛騷擾,阻礙童文山大軍的行軍速度。
面對著這種情況,童文山經驗再豐富,一時間也難以想出解決的辦法。
狼衛實力本來就遠遠超出他們,現在又是仗著他們是騎兵,遠距離騷擾,除非他能停下來,搭建營寨迎戰,否則根本無計可施。
可問題是,他之所以放棄之前那個營寨撤軍,就是因為他軍中已經沒有了糧草,打不起消耗戰了,所以停下來根本就不現實。
現在的情況,這些狼衛就好像是真正的狼群一樣,耐心的盯著他們,一點一點的消耗他們的體力,等他們體力被消耗殆盡,反抗力最低的時候,那這些狼群,就會一擁而上,將他們撕成碎片。
像這種行軍風格的軍隊,童文山還是第一次遇見,在應對狼衛騷擾的時候,他設下了好幾次埋伏,但卻都被狼衛敏銳的察覺,每次都是埋伏剛開始收攏,狼衛就直接殺了出去,根本就留不下來。
雖然狼衛也因為這種警覺,錯過了好幾次真正的機會,但是兀良合卻根本就不在乎,他就好像是一個頭狼一樣,率領狼衛不急不躁的綴在童文山的大軍後面,除了襲擾,一次大規模的攻擊都沒有。
這種被人當成獵物的感覺,讓童文山無比難受,有幾次他直接讓大軍停下來,想要跟兀良合決一死戰,但兀良合卻絲毫都不接招,直接帶著狼衛撤退,根本沒有任何迎敵的打算。
到了第五日,大軍已經疲累到了極點,但距離京平關還有八十多公里,以他們現在的行軍速度,最少也得三天以上才能趕到。
在大帳之中,已經連續五天沒有睡好覺的童文山,喊來了自己軍中的副將齊傳武。
“傳武,不能在這麼下去了。”
童文山有些疲憊的開口說道:“連日的襲擾,將士們都疲勞到了極點,若是再這樣繼續下去,等到蠻族真正發起攻勢的時候,將士們恐怕連拿起武器的力氣都沒有了。”
“大帥,您說怎麼辦?”
齊傳武也是幾天沒睡好覺了,眼睛熬的通紅,他看著童文山,開口問道:“不然我們就在此紮營,弄死這群狗孃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