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拉下的功課太多,建設的時間也太短,資源也太少,取得的進展也有限。”
“荒涼落後的地方,甚至還是部落、草屋,普通的城市也宛如幻想時代之前的華夏小鎮,只有軍事基地,像是這個時代的東西……”
李和聽罷,無奈一嘆。
並非所有文明都能像華夏文明這樣的,一個文明的底蘊,最終的反饋還是人,也正是因為還有人,哪怕遭受滿清兩百多年摧殘,近代列強百年擄掠,全世界的封鎖,華夏依舊能夠重新發展起來。
而非洲,沒有這份底蘊。
“如果三年之約,我敗了,我們去非洲,該怎麼做?”面對這樣的文明荒漠,李和也有些迷茫。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不笑不足以為道。
李和跟那些非裔講心學,將文明,講要做聖人,講聖王宇宙……他們可能只會笑著伸出手,要食物,要錢。
從頭開始教化,又需要多少時間?
“別那麼悲觀。”
“姬長生既然謀劃了這條路,肯定是有辦法的。”
霍連山拍了拍李和的肩膀,說道:“在動盪年代,革命軍已經打下了基礎,不然你以為革命軍第一師為什麼會一直待在非洲?”
“在革命軍的戰略當中,非洲是排在首位的戰略要地。”
“十年間,革命軍投身於非洲大開發的志士超過五百萬人,跟隨建設移民的華夏人口超過三千萬,革命軍拿到執政院三個席位後,也陸續做了很多事情,有相當一部分的政策產業傾斜。”
“如今在非洲,有六千萬華夏人。”
“而炎帝國建國之後,華夏作為世界力量的主導是實實在在的,全世界都在學漢語,更別說革命軍有意開發的非洲了。”
“老的那一批不算,二十年來,非洲的新生兒,全部都是學漢語長大的。”
“非洲現在的十五億人口當中,起碼有五億人具備漢語的讀寫能力,雖然他們跟土生土長的華夏人有很大區別,看起書來接受能力和沉浸度有很大差距。”
“但,基數夠大。”
“周瑞答應了姬長生的條件,接下來肯定會大力推行全世界的漢化,炎歷24年開始,非洲具備漢語讀寫能力的人即便沒有十億,也不會差太多。”
“而且。”
“在周瑞的改革中有非洲的大基建計劃,國家真要下定決心做什麼事情,那些非裔就算再懶,也懶不過去了,會有強制措施的。”
聽霍連山說到最後,李和敏銳的捕捉到了那句話背後的危機。
不由凝聲道:“強制勞動,侵犯人權,周瑞一旦這麼做,名聲恐怕要頃刻傾覆,被打上獨裁者、暴君的標籤……”
霍連山籠著手,幽幽說道:“是啊,他們就等著這一天。”
“而周瑞也必須做,不論是為了完成他跟姬長生的約定,還是改革本身就需要的,畢竟餵了飯那些人都不肯張口接,就只有暴力灌飯了。”
“起碼,他們的後代能夠享受到他們建設的好處。”
華夏人從來沒有種族歧視,有的只是道德歧視,我們看不慣的不是種族,是懶惰,是不受教化,是不遵紀守法。
相信每一個華夏人瞭解到衣索比亞的故事,都是升起敬意,不因為他們是哪個種族,不因為他們的國力強弱。
只因為他們勤勞,他們勇敢,他們自立自強,艱苦奮鬥。
而那些懶到爛到飯到面前了都不願意張口的,就只能——勞動改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