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橫渠四句很大。
千古以降應該沒有比它更大的口號了。
大到很多時候,人們看到這四句話,能夠被它的氣魄所感染,卻不知道它具體是個什麼內容,要做什麼事情才能做到這四句所言。
李和以往看這四句,也只是覺得有個模糊的方向而已。
但因為最近讀了不少書。
對於社會問題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又從魏南仙執著中領悟到當今世界,哪怕經歷了幻想時代,華夏人成為了世界的主導者,思維卻依舊還是西方那套的時候。
他忽然明白了。
底層思維不改變的話,所有問題即便現在解決了,以後還會出現。
他明白了老子在《道德經》中所言,“夫唯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不僅在闡述為人為君的道理,更是在闡述人與自然的道理。
他明白了老子為何一直強調“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
他明白了老子說“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此“不敢為天下先”,應與“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同解,“先”,當是“先樂”。
老子極為注重“不爭”二字。
因為他知曉“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老子早已洞悉社會人心的根本。
《聖經》裡面有一句話,被經濟學家命名為馬太效應:“凡是他有的,要加倍的給他,叫他多餘;凡是他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這其實就是對“人之道,損不足而奉有餘”的翻譯。
是西方零和博弈那一套的核心,是贏家通吃,社會達爾文主義的本質。
但。
西方人只認識到了“人之道”,卻從來沒有考慮過,還要“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要去參悟天道,要去天人合一,要考慮到“損不足而奉有餘”是不可持續的。
要克己,要不爭。
唯有學會剋制,才是人,才是理性,才是文明,否則……只是野獸,只會毀滅。
當今世界。
所有人都想著“第一桶金”,想著“滾雪球”,金錢至上,那麼,當“人之道”發展到極致的時候,也必然就是滅亡之時。
我們常言。
華夏人是龍的傳人,所謂龍,其實並非是任何生物,也並非是任何圖騰,它其實從來就沒有離開過我們,我們也時時都能見到。
龍,是蒼龍七宿。
我們整個文明的發端,就是從仰望天空開始的,我們不僅是龍的傳人,我們都還是“天子”,我們本身就是天道傳人。
這裡的天不光是天文曆法,跟是世界萬物之理。
我們自古就在研究天人之間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