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小時後修改重複。)
李和說道:“是的,前所未有。”
“最早的一萬士兵,他們是見識過深淵和地獄的,在那地獄中掙扎求生了十多年,而即便是那樣的環境,他們也保留著內心善,保留著身為人的理性,這是難以磨滅的珍貴品質。”
“他們不是完全的好人,他們也曾做過一些內心愧疚的事情。”
“或許是一時貪念,或許是環境下的無奈,但怎因為這些,他們才更清楚,什麼是善,什麼是惡,才讓他們成為曙光軍團戰士的時候,明白自己該注意什麼。”
“他們很純粹,活得很明白。”
“而新加入的戰士,他們是整個動盪時代當中最有想法的人,每一個敢於連載的人,都是明確的知道自己將面對什麼。”
“我篩選過他們的品質,剔除了無可救藥的那批。”
“剩下的,或許都有些瑕疵,但無論如何,他們都是動盪時代最具備勇氣與野心的那一批人,讓他們參軍,讓他們為人類文明的覺悟而戰鬥,他們現在肯定不情願,也不以為意。”
“但不要緊。”
“曙光軍團的老兵會影響而改變他們的,優秀的人會知道什麼才是更高更遠的理想,也會知道自己正在走著一條何等偉大的道路。”
“在未來。”
“他們會戰鬥,更會學習,他們在征程當中見識人間的一切,他們會明白世界需要他們。”
“從天下為公,到長生革命,到文明覺悟。”
“曙光軍團會貫穿始末。”
李巖笑著喝了口茶,說道:“如果王莽知曉有這麼一支軍隊,肯定會稱讚為‘古聖王之師’,不過,他是一昧復古,走了去命存性的歪路,雖然方向相同,但本質上是不同的。”
的確也只有這樣的軍隊,可以配得上文明覺悟的大旗。
從古到今。
軍隊可以分為四等,第四等,強徵徭役,抓壯丁,戰場多為炮灰;第三等,當兵吃糧,給銀子便拼命,不給銀子就划水;第二等,職業軍隊,為一家一族一國為戰;第一等,興義之軍,知大義,同理想,死不旋踵,一往無前。
什麼時候出現第一等的軍隊的呢?是三灣改編之後。
曙光軍團從最開始,就是以“興義之軍”為標準建立的,最開始蘇彧告訴他們,要用自己的雙手去探索光明,揭開黎明前的黑暗。
那是一切的開始。
“義”分很多種,有保家衛國,有救亡圖存,有弘揚國威,有追求平等……而所有義中,最高等的義,便是文明覺悟。
義決定著一支軍隊的上限。
所以,李巖覺得:“數年之後,曙光軍團或許能夠超越炎武衛。不過,眼下這一仗,還是要打贏才好的。”
有句話李巖沒有說,無論是什麼軍隊,都必須打勝仗,打很多勝仗,才能成長為一支強軍。
一直打敗仗的軍隊,無論它有什麼義,那都是沒有用的。
軍隊,天生就是為勝利而存在。
李和看了眼崑崙洲的方向,說道:“放心吧,這一戰曙光軍團沒有輸的可能,兩軍之間實力有差距,但在可以接受的範圍內。”
“可差別在於。”
“我軍能接受傷亡,而敵軍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