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到北方對諾威德人的聖戰結束,亞里色拉王國已經和皮亞爾人進行了長達四年的持久戰了。
要不是教宗給派出了援軍,再加上三個王子之間的王位爭奪,導致卡吉塞王朝的局勢不穩,恐怕亞里色拉王國便要就此灰飛煙滅了。
至於教宗為什麼不發動對皮亞爾人的聖戰,來挽救一個親聖教國家,那原因分為很多層面。
其中最重要的一點,便是皮亞爾人實力強大,遠遠不是北方諾威德人能夠相比的。
如果發動了對皮亞爾人的聖戰,敵人說不定拿出二三十萬的精銳軍隊來和聖教世界的聖戰軍硬抗。
曾經不是沒有發生過這種情況,皮亞爾人入侵聖教世界之後,讓當時的教宗勃然大怒,集結了所有國家,包括當時面和心不和的西部王國。
一共二十多萬的軍隊發動東征聖戰,卻在進入了皮亞爾人的國境數百公里之後,受到了敵人的頑強抵抗。
他們出動了二十五萬人的軍隊,和東征聖戰軍在一片廣闊的戈壁上進行了最後的決戰。
那場戰鬥最後未分勝負,因為戰爭的殘酷以及傷亡都已經達到了雙方無法忍受的程度,東征聖戰軍只剩下不到十萬人,皮亞爾人更是悽慘,在戰場上足足損失了十五萬人的兵力。
最後卡吉塞王朝的蘇丹代表各個蘇丹國,和當時的教宗簽訂了平等和平條約,結束了東征聖戰。
這場戰爭,直接導致了雙方都傷筋動骨,兩邊三十年沒有再發生過一次戰爭。
而哪已經是兩百年之前的事情了,那時候的教會說實話,比現在的教會掌控力和影響力要高不少。
現在還有不少的國家不太願意聽教會的,最典型的代表便是茨克馬王國,而那時候的大部分王國,都以教會馬首是瞻。
那時候那樣團結的聖教世界都無法擊敗皮亞爾人,更不要說現在這個教會權利略微萎縮的時代了。
一旦發動對他們的聖戰,那麼很有可能會失敗,到時候他這個發動聖戰的教宗無疑會聲望受到極大的打擊。
屆時,貴族們會因為損失太大,而支援國王反對教會的權利,那麼他可能就會成為教會的千古罪人。
這一次發動北伐聖戰,說是支援亞斯特拉王國這個聖教兄弟,但是真要論起來,可真不一定是這個目的。
教宗希望透過這次聖戰來整合一下各國對於教會的態度,並且提高教會的影響力,威懾一下那些反對教會權益的國家,並且把他們整合起來。
果然,這次聖戰勝利結束之後,教會和教宗的聲望已經提高了不少,羅德蘭帝國的血腥皇帝格雷恩也是在國內收斂了不少,廢止了一些針對教會的政策。
他寧可沒有亞里色拉王國這個支援教會的國家,也不希望因為發動東征聖戰失敗而導致的教會衰亡。
說道茨克馬王國,當時由於布洛林國王這個強勢的君主死去,剩下赫查德國王這個年幼的孩子即位,戴琳王后以及一系列保王黨對教會進行了一定的妥協。
在布洛林國王剛剛死去的時候,教會的確是想要落井下石的,畢竟茨克馬王國一直以來是那樣的抗拒教會,甚至有些貴族直接取消了什一稅的繳納。
不過礙於布洛林國王的強勢以及國內貴族的團結,教會仍然沒有做出更加極端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