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長、很闊、很壯觀!
底下的黃河水滔滔,一橋飛架南北。
新建好的黃河大橋已經成為了大唐的門面,任何有點影響力的歪果仁到訪,都會安排他們路過此橋,以便讓他們體會大唐帝國的偉大之處。
許多胡人,見過大橋,會生出一種膜拜之心,他們做夢不能想象會有這麼壯闊的大橋!
部隊絡繹不絕,如同長龍,前不見後不見尾。
接到的軍令是打亂步子,亂步過橋,莫名其妙的將令,但聽說是大將軍的命令說以後大隊軍隊過任何橋樑時都得這麼做,
過了大橋一路往北,道路很好走,沿途官府安排食宿豐富,肉食不少,皆有熱水供應。
只是出征確實消耗體力、大夥兒都是風餐露宿、多是步行。
打仗的馬匹金貴,普通騎兵都捨不得騎,行李用驢騾來託。
行程也忒夠無味,當時的山地丘陵多,反正入目處都是一片綠,看多了就厭了。
到得朔州地界,騎兵部隊徒地闊綽起來,大量的馬匹集結,開始分配給騎兵,每個騎兵多則四馬,少則二馬。
膘肥馬壯,結實耐騎,
現在是春夏之交,本來冬天過來的馬普遍馬瘦,春天才剛剛草長,馬匹往往瘦而無膘。
但輸送來的馬匹都很結實,這就是有組織豢養的好處了,都是從隴右、河西一帶養馬地調來的,它們有豆子可吃,自然就不會掉膘。
均打上了馬蹄鐵,也經過了教導,騎兵們欣喜地領新馬,就象過節一般。
馬匹有了新主人,雖然有點認生,但騎兵們普遍懂得訓馬,很快就把馬兒弄得服貼,當然也有些笨蛋,擺平不了新領的馬匹,馬與人象鬥雞般對峙,給同僚鬨笑不止。
今時不同往日,往日出兵打仗,哪怕是禁軍也只有一匹馬,頂多隨傷亡隨補馬,而一些地方的騎兵打沒了馬只能當步兵,除非是很能戰的部隊才可能補馬。
現在嘛,一般騎兵都有兩馬。
當然這麼奢侈的後果是騎兵只得十二萬,其它的都是步兵,而胡族自己養馬,後勤壓力小,上陣都是騎兵。
出了朔州,遊騎放出百里外,警惕突厥人。
與朝廷的通訊天天都有,送來的都千篇一律:我軍進至某地,沒有戰鬥。
三十萬大軍浩蕩前進,進抵目的地,上報開始築起受降城,報告都說沒有任何戰鬥,哪怕是十人以上的都沒有,簡直有如郊遊般。
突厥人竟然可恥地避而不戰,望風逃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