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面有什麼新進展。”史從雲問。
萬歲殿西,天子書房,史皇帝正單獨會見王仲,他是每月按例來彙報武德司的事情。“幽州那邊新招了一個間諜,是城裡的商人,他幫我們做事主要想從南面倒賣東西去幽州發財。”王仲道,“這樣的人會不會不可靠?”
史皇帝搖搖頭:“能收買的同樣好控制,打探訊息,他重利還更好,這樣的人錢給夠了,說不定他爹媽都能賣,何況是一點訊息了。
萬一暴露也不心疼,這樣不重要的角色可以多收買些,混淆視聽,也能保護重要的間諜,不過絕不能給他們透露什麼核心機密。”
“諾!”王仲拱手,然後道:“遼軍抓住了我們一個人,我們也抓住了遼軍兩個,他們說要換人。”
“這件事你來決定吧。”
王仲點點頭,間諜被抓住,一般下場都很慘。
去年他們一個在遼國的間諜暴露,被扒了皮處死,而他們抓住的遼國間諜也沒什麼好下場,一般能得好死就算好下場了。
“望江樓那邊能不能弄到江南的圖經。”史從雲問。
王仲搖頭:“有些難,前兩天張永福才來了書信,圖經是唐國機密,只有宮中才有,外面弄不到。”
史從雲點頭,“再想想別的辦法吧。”
......
秋日,大將南岸一片金黃,魚米之鄉,天府之土,又迎來一年豐收。
不過在此之前,朝中卻出了一些風波。
月前,南都鎮南軍將領朱令贇上奏,說南都留守林仁肇擅自調兵,沒有請示朝廷就將鎮南軍往北調往九江等地,他們低下的將領想阻止,想先上奏朝廷,請示國主,被林仁肇大罵一場,還拔刀威脅。
國主李煜十分生氣,當堂質問樞密使陳喬有沒有這件事,樞密院有沒有發調兵的命令。
因為自從吸取唐朝教訓,歷經百餘年動亂,各個國家都怕了藩鎮作亂,最終都形成一套新的軍隊管理機制,外將想要大規模的調兵,都需樞密院同意,把調令給國主加璽印再發下去。
鎮南軍五六萬人,排程起來可不是小事。
顯然李煜震怒於他根本沒看到過什麼調兵的奏疏,要麼是樞密院擅發軍令,隱瞞了他,要麼就是林仁肇目無國法,自作主張。
事已至此,樞密使陳喬也不敢怠慢,立即撇清關係,表示他們樞密院近來從未發過什麼軍令,可以讓樞密院上下所有官吏和兵部的官員作證。
這一下,頓時所有事情都落在林仁肇身上。
國主李煜立即派人去南都查明情況。
幾天後,御史回來,一同到的還有林仁肇請求排程軍隊,說明九江之重的奏疏。
御史在南都並沒有見到林仁肇,他人在武昌,沒回南都,不過也證實了朱令贇等人的奏報,林仁肇確實準備擅自將鎮南軍調到九江去。
這一下,罪名都坐實了,奏疏還沒到,沒被樞密院批覆,國主加璽印,林仁肇就已經擅自調兵。
國主大怒,下來將林仁肇革職待審,派御史去將林仁肇押解入京,隨後下令朱令贇接替鎮南軍節度使,鎮守南都。
命令軍隊立即從九江,武昌等地撤回去,拱衛南都。
一系列命令之下,樞密院的陳喬等人覺得不妥,因為這樣西面江防會空虛,而且除了林仁肇,他們想不出別的什麼人還能看守武昌。
但隨著林仁肇的落馬,很多人立即落井下石,藉機發揮,各處彈劾的奏疏一直不斷。
其中還有藉機彈劾樞密院縱容外將的,導致在國主的氣頭上,樞密使陳喬等人明知這樣佈置不妥,也一句話不敢說。
而國主本來就不懂兵事......
對林仁肇的彈劾可謂花樣百出,其中最離譜的還有猜測的,如江寧府尹上疏說當初林仁肇曾請命趁秦國大軍在蜀地時給他兩萬精兵去奪回淮南。
可如今看來,很可能他不是去奪地,說不定是想帶兵過去投降的,畢竟秦軍強勢,他又是個目無王法,不將國主放在眼裡的人。
這幾乎是要把林仁肇往死路上逼了。
.......
望江樓裡,陳喬與老友徐鉉對坐,滿臉懊惱:“是我害了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