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城靠著大梁城北面,很多官署都設在皇城北面,大軍進出多走北面的封丘門、陳橋驛一段,而不從南面打擾百姓,南面人口密集,是百姓聚居之地。
這次大軍回來十分突然,史從雲所帶的將士人人有馬,速度很快,自從過黃河之後,立即急行軍,到大梁城外時沿途驛站官吏根本沒有訊息。
史從雲想要快速入城,於是找幾個將領來邊走邊在馬背上商議,想讓大軍暫時停留在陳橋驛附近,自己親自帶一百人去北門入城,如果能兵不血刃進去,立即控制城門,通知後續大軍入城。
為了保險,史從雲原本想分別派邵季、王仲、王審琦、董遵誨等各率人馬去控制其它城門。
卻被王審琦制止了,其實事到如今,王審琦等人也早明白他要乾的是件什麼事了,不過沒有絲毫反對,“大帥,你打仗作事向來計劃周密,以求萬無一失。
但這種時候某覺得不宜瞻頭顧尾,應該義無反顧。
北門距離皇城最近,進入皇城就能控制局面,其餘各門並不重要,犯不著分神,說不定還會惹出事端,打草驚蛇。
城外大營還有韓令坤兩萬人馬,是個變數,只有迅速進入皇城,所有事情才能大定,到時候宮裡一封詔書,把韓令坤叫入宮中,所有事情都解決了。
何況就算一時進不去,如今官家不能亂理事,天下誰還敢拒大帥?”
史從雲愣了一下,他其實沒有仔細的考慮過這個問題,對於自己影響力,他作保守估計,這是他行事打仗的習慣,想好最壞的情況,則立於不敗之地。
現在聽王審琦的話,他突然發現好像是這麼個道理,事到如今除了官家,誰還能壓制他?
當初趙匡胤陳橋兵變時,除韓通一人反抗到底,滿朝文武無一敢反對。
張永德不說,連李重進也立即寫信要求進京拜見皇帝,結果被趙匡胤拒絕,最後逼得他造反。而符家早和趙家聯姻,所以符家也沒任何表示。
即便是最終起兵造反的李筠也不是什麼忠君愛國,從他的表現看,更多的是覺得自己當節度使的時候趙匡胤還是個無名小卒,現在居然是他當皇帝,心裡十分不平衡,不服氣。
史從雲現在的戰功,威望,影響力絕對超過郭威,趙匡胤。
而且五代這年頭,幾年換一個皇帝,大家心裡沒什麼忠潔觀念,盼的只是有安穩日子過,有安全感,所以趙匡胤篡位其實非常得人心,歷史上沒有哪次改朝換代是陳橋兵變那麼順滑的,每次都血流成河,唯獨陳橋兵變,就一個韓通抵抗了一下。
因為十三年前契丹人才兵入大梁,天下還在分崩離析,大家都對一個七八歲的人當皇帝根本不放心,誰都怕。
人要最基本的首先要安全,然後要吃飽,之後才開始講仁義道德。後人喜歡用到道德批判的方式去看歷史是十分不可取的,歷史遠比刻板教條的道義複雜殘酷太多。
與其說趙匡胤本事通天,不如說是多數人選擇趙匡胤。
史從雲沒想過當皇帝,或許跟他所受的教育有關,他其實很難理解這個時代武將們那種“天子寧有種,兵強馬壯者為之”的武斷看法,他一直覺得天子確實沒種,但是得人心者得知,附和大多數人利益需求之人,最終會成功。
他現在滿腦子想的是帶兵回京,立即派兵保護好趙侍劍等人,其次控制朝堂,這樣混亂的時候,必須把局面掌握在手中。
要說當皇帝,那太遠了,也沒經驗。
萬一官家還清醒,對他起了疑心,家裡的家屬就十分危險;萬一官家去世,朝堂被範質那些宰相把持,那些老頑固派的忠臣為小皇帝謀劃,他家裡也可能有危險。
當初後漢就是例子。
王審琦的話史從雲飛速想了一下,也覺得有道理。
立即下令,加速前進,所有人過北面陳橋驛,直奔北封丘門,部不分兵如果成功控制,那最好不過,如果不行就強打進去。
......
皇城外的大道上,灰塵漫天,馬蹄聲隆隆作響,往來行人百姓,都連忙到路邊避讓,好奇的觀望,見到是史從雲的旗幟,多數百姓都不怕,還有人激動在路邊張望。
“史大帥回來了!”
“史大帥打得好!教訓狗日的契丹人.....”
“.......”
路邊偶爾還有百姓激動的叫好。
大軍過了黃河,到了大梁附近就不可能再隱瞞行蹤,路上不少驛站和村鎮官員早就發現,不過多數都了不敢來問,只匆匆準備酒水要犒勞也被拒絕了。
直到大梁城外十幾裡處,鐵甲森森,刀槍林立的鋼鐵長龍,只要眼睛不瞎,誰也無法忽視這樣龐大的隊伍。
南下路上,史從雲下令少張旌旗,為了不引人注目,但到現在,想瞞也瞞不住了。
陳橋驛的官員才小心翼翼來向他問詢,陳橋驛位於北面外十幾裡,也是見過大風大浪的人,所以敢上來問詢拜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