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內,大梁難得風平浪靜。
如今大梁一舉一動,都牽動天下人的目光。
而大梁也並不安穩,北方的契丹擾邊每年都會有,必須時時刻刻注意北面契丹的動向。
而且今年才開出,幽州方面的間諜就回報,契丹人今年開春起就在幽州附近大量集結,不斷有北方的契丹騎手往南來,很有可能會大規模襲擾邊境。
這訊息樞密院確認過,確實是真的,而且契丹襲擾邊境也不是頭一回了。
契丹人就是這樣,抓住機動性強的特點,來了就搶,打不過就跑,而中原王朝一味的防守需要投入更多的兵力,等投入大量兵力想一舉剿除他們就往北跑不搭理。
要想畢其功於一役除非像漢武帝那樣接連派出騎兵大軍,最後用十幾萬騎兵,數十萬民夫步兵殺到草原腹地去,顯然當下不可能做到。
大周所有禁軍加一塊才十幾萬,哪來的騎兵十幾萬。
最要命的是遼國有幽州之後,中原連反撲都要吃大虧。
所以戰略主動在契丹手中,大周十分被動,對南方各國,大周掌握主動,可對遼國,又陷入被動防守的局面。
二月初,官家在垂拱殿召集兩司的高層將領,以及朝中的幾個宰相議論這件事情,眾人各有看法。
不過面對遼國,大家都沒之前那麼輕率,王審琦開口說:“官家,不管訊息是真是假,北面的防務都不能輕視。
河北一馬平川,無險可守,只有中間的河流堤壩暫時能阻擋遼軍,一打起來就是決死的硬仗,和南面不同,臣以為需要長久的駐紮重兵。”
“契丹人向來貪得無厭,而且很難對付,臣也覺得非重兵防備不可。”張永德贊成道。
史從雲在一邊聽著,他們說話時官家都沒有著急開口表態。
其實當下要討論的不是要不要派兵,而是要派多少人,派誰去。
“官家,北面防務確實要派人,不過我朝重心短期內應該放在南邊,臣以為派出兩萬步騎合適,若遼軍來,則據城而守為上。
至於人選,老臣以為史從雲史副帥最為合適,史副帥向來善戰,而且從無敗績。”
王樸首先點出問題。
史從雲沒想到王樸會推舉他,想必還不知道官家準備讓他去打南平、武平的事,官家只是點點頭,沒有回應。
魏仁浦似乎知道內情,所以開口:“臣以為應該讓史彥超史將軍前去,史將軍驍勇善戰,而且當年在河中,在忻口,都是史將軍悍勇擊敗契丹人,河中才得以保全,太原才能安然撤兵。
對付契丹人,史將軍是最有經驗的,軍中資歷足夠,也是打敗過契丹人次數最多的大將,由他鎮守河北,臣以為最合適。”
史從雲見老爹下意識腳動了一下,上前半小步,看得出他很想接這個任務。
老爹是雲州人,和契丹有著深仇大恨,這也是他打遼兵那麼兇狠的原因,不過史從雲心裡想,官家大機率是不會讓老爹帶兵出鎮河北的。
一來老爹不是自己人,他不放心。
二來六月他就要帶著大軍去徵南平、武平,到時他們史家父子兩,每人率一支大軍在外,能讓人放心才怪。
眾人都紛紛贊同魏仁浦的說法,史彥超在軍中威望本來就高,魏仁浦再這麼一說,大家都覺得鎮守河北的任務非史彥超莫屬。
兩司的王審琦、趙匡胤、高懷德、張永德等人都紛紛同意這個提議。
趙匡胤還提出,對付遼人應該步騎混合,不能單獨派一廂人馬去,應該做一些調整。
眾人議論紛紛,官家一直沒說話,老爹神色有些激動,想必以為他可以找契丹人報仇了,最終待眾人說的差不多,官家才擺擺手示意眾人安靜,然後開口道:“朕意已決,讓張永德率兵兩萬,鎮河北。”
此話一出,眾人都安靜下來,隨後連忙拱手聽命,當事人張永德甚至有些懵逼,官家有些失望的看了他一眼。
隨後道:“今日朝議就到這吧。”隨後便往後宮去了。
眾人連忙恭送官家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