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他苻堅距離歷史上那些明君聖主就算是又進了一步。
然而,也許是他並沒有注意,也許是他注意到了卻也並沒有放在心上,總之,苻堅是認為,他已經給了這些部落活路了,這已經算是非常仁慈了。
這些人,不知道感恩戴德也就罷了,總也不該記仇吧。
可惜啊,那些部族的想法還真的就和苻堅想象的不同,他們不只是記仇,而且還記下了對他的刻骨仇恨。
苻堅建立了氐人控制的王朝,相應的,在這個王朝的範圍之內,氐人的地位肯定是相當的高。
雖然不敢說是最高的,但是,那種天生的驕傲感,還是會伴隨而來。其他部族的人,在氐人的面前都是低眉順眼的。
這種待遇上的差距,一下子就反應出來了。
那麼,既然各個部族的地位是截然不同的,有著極大的差距,那麼,苻堅想要的那種花團錦簇,各個部族的人全都圍攏在他的身邊,對他熱情擁戴的畫面,就必然不會出現。
在時機未到之前,迫於實力有限,大家當然都會隱忍。
畢竟在刻骨的仇恨之前,是現實的生活,不論如何,人總是要先活著吧。
那麼,耕種,經商,賺錢,衣食住行,這就是必不可少的。
於是乎,在氐秦強盛的那些年,具體言之,大約就是苻堅當政的那幾十年間,氐秦境內還是比較安定的,尤其是古都長安,更是一片繁榮富庶的景象。
恍然間,竟然有了大漢年間的風範。當然了,似乎需要忽略現今的主政者是誰。
不考慮這個問題的話,日子都是很好過的。
苻堅呢,又有那麼一點沽名釣譽,想要在歷史上也留下一筆美譽的男子。
因為有了這個心思,所以,他更加著力經營長安城,甚至連城裡的綠化都關照到了。
想當年,從城裡一直延伸到郊外,每一丈都會種植一棵樹,品種以榆樹柳樹為多。
以供來往的行人納涼,也增加了城市的景觀。
老實說,在遙遠的古代,能夠考慮到這一點,已經是相當的難得了,可以認定,苻堅他還是在認真的做事的。
雖然在有些環節上出了大問題,但是,不能否認,至少,在他當政的這幾十年裡,也還算是保障了境內大多數人的安穩。
然而,在這個時代,只有一隅的安定,終究是不行的。這是幾大部族乃至江左晉人早就已經取得了共識的事情。
其理由就在於,割據那是一件非常耗費實力的事情,其實並不美好。
從表面上看,我們統治的疆域很少,那麼我們要耗費的人力財力就也會少很多,這應該是一件節約的事情。
但事實上則不然。
理想當中的場景,大約是春秋時代的那種我們雖然分裂割據,但是事實上我們還認同一個共同的君主那就是周王。
我們各掃門前雪,各自管好自己的事情,相安無事。
但實際上,各個割據的勢力是絕對不可能達到這樣的境界的。
當時代發展到戰國,形勢就陡然一變,那種相安無事的格局瞬間就被改變,各種戰役,風起雲湧,那個時代的人們雖然沒有大一統的概念,但恍惚之間也似乎意識到,地盤越大自然是越好。
於是,為了獲得更多的地盤,戰爭連年不斷,本來就比較弱小的國家一般就只有兩條出路。
要麼就是等著被吞併,因為打是肯定打不過的,要麼就是尋找帶頭大哥保護自己,替自己出頭。
當然了,後一條路是肯定長久不了的。
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在那樣的亂世當中指望著別人的保護,註定是無法如願的。
所以,最後也依然是走向了同一條道路,就是被大國吞併。
不是被進攻的那一方吞了,就是被帶頭大哥吞了,似乎也沒有什麼太大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