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謐是個有情義且理智的人,很明顯,他期望謝幼度能多撐一段時間,也並不全是為了謝明慧著想。
實際上,謝玄的存活與否,對他個人,乃至整個謝家都是一個關鍵。
一直以來,北府兵長期掌控在謝玄手中,他在軍中威望極高,而在朝廷上也享有盛譽。
朝廷上的大臣們,大多是敬重謝玄的,只因為,他能征善戰,卻又沒有達到頂級。
他是世家子弟,懂得他們世家平衡的那一套理論,玩的很熘。
或許很多人會有一個疑問,謝玄也是善戰之將,王謐也是個常勝將軍,為什麼大臣們能夠容忍謝玄,不只是容忍,還特別的推崇,同樣的事情,到了王謐這裡,他就變成了個千夫所指呢?
答桉還是很簡單的,稍微動一動腦筋就明白了。
便是一個度的問題。
謝幼度他也時常能夠獲勝,把北府兵帶領的有聲有色,但是,那只是他光鮮亮麗的一面。
而相反,謝幼度的輝煌戰績背後,也有一些黑暗面,在他帶領之下的北府兵,雖然也能打勝仗,但是耗損很大。
幾乎每次打仗過後,朝廷都要進行一次大規模的徵兵,繼續擴充北府。也正是因為謝玄打仗戰損過高,以至於朝廷總是不得不驅趕那些饑民、災民,把他們從深山裡搜檢出來,去北府當兵。
這當然引起了地方上的多次動盪。
除此之外,謝玄指揮的那些戰役,雖然史書上寫的輝煌耀眼,個個都是大捷。
但其實,不過爾爾。
謝玄指揮的那些大勝仗,並沒有一場是真的攻城略地了的,都是小規模的阻擊戰之類。
這一點可以透過翻閱史書就可以看出來,有哪一座軍事重鎮是依靠謝玄的指揮奪取下來的?
有嗎?
找得到嗎?
遍尋古書,我們都找不到一個蹤影。
於是,可以看出,謝玄指揮作戰的能力是有一個上限的,而這個上限,很顯然只能指揮小規模的戰爭,阻擋來犯之敵,卻並不能把對方已經佔據的城池重新奪回來。
這個上限,朝廷上的眾位大臣是可以接受的。
反觀王謐,這個差距就是顯而易見的了。
自從王謐執掌北府,北府兵就勢如破竹,如今已經將五六個江北重鎮全都收復了回來。
而且,趁著氐秦內亂,無暇東顧,他又奪取了北方古都鄴城!
這樣的功績,別說是現在的謝幼度,就是初出茅廬,掌控北府的謝幼度也是無法辦到的。
他既沒有那個能力,也不想辦到。
說白了,王謐如今的做法,太過鋒芒畢露,讓朝廷上的大臣們很不安吶。
我們都廢物如此,你王稚遠卻如此有本事,你還這樣年輕,等你得勢,你打算把我們這些廢物怎麼處置?
幸好,現在皇帝司馬曜已經離奇暴斃,若非如此,可能現在的王謐早就已經被大臣們群起而攻之了。
這又是為何?
司馬曜他不就是一個擺設嗎?
他的存在與否,真的可以左右大晉朝政嗎?
非也,非也。
司馬曜年近而立,做皇帝也已經有十年了,他的心智成熟,也有一定的頭腦,不是個純粹的甩手掌櫃,他還是想當個好皇帝的,有一定的抱負。
如果司馬曜還在,王謐這般表現,必定會受到司馬曜的大力稱讚,並且,會把他拉到自己這邊,成為對付世家的一杆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