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槓桿機構與螺旋機構,將水平拉桿上的力改變為垂直向下的壓力。
再透過壓板,將力均勻地作用在印刷頁面上。
這樣,字模上的墨水就可以印刷到空白的頁面上了。
而且鉛字活字印刷要比之前泥胚凸出,不會有邊框跟著一塊印上。
但是鉛字也有弊端,比如危害大汙染大,傷身體,不如膠版跟樹脂的好用。
可是這已經是清瑤能改良的最大程度了,其他的清瑤還夠不著,她也買不到航海日誌,不清楚花國之外的版圖是什麼樣的,有沒有西方國家,有沒有工業革命。
這些說起來好有些遠,航海就是燒錢的主,她現在的資產還不夠,實力不夠就別張狂,猥瑣發育中,爭取一代更比一代浪!
這件事,還是要靠本土的力量。
說幹就幹,清瑤給蕭家去了一封信。
十天之後,蕭家的那位大公子便讓屬下帶著不平等的合約來了。
二八分,蕭家八,清瑤二,蕭家出人工材料,同玻璃製造一樣,清瑤需要用的,蕭家可以無限供應,清瑤如果想開店,也可以用極低的價格購入,堪比出廠價,可是清瑤只能拿紅利,不準建廠和洩露製作方法,
清瑤大筆一揮便籤了名字蓋了手印,沒辦法,她的羽翼不豐,人家吃肉她能得口湯,還是蕭家覺得她還會帶來更大的用途。
說到底,背靠大樹確實好乘涼,可是大樹也同樣制約了她的發展。
後來蕭家送來了清瑤需要的大量的印刷之後的書本,同時還借走了一名教拼音的老師。
這個清瑤沒攔著,不管功勞在誰,能推廣開來,百姓也是受益者。
這會大大降低讀書成本,還能讓一些讀不懂古籍的學子們不認識的字也能讀的通順。
兩個月以後,清瑤在布坊不遠處又開了一家書肆。
裡邊賣的書沒有很多,但是很奇怪,這裡的每本書的文字上邊都有一行小圈圈。
沒過幾天,書便多了起來,這些書的印刷都整齊的很,這一本跟那一根就像親兄弟,墨跡也不會一點汗水就暈,哪怕不小心灑了水,只要很快曬乾,也不會暈的不能用。
每一個字的上邊都印著這種奇怪的圈圈,百姓們不知道何意。
有一天,王氏所有的員工都需要用午休的時間來學習這些圈圈了,他們回家一說,家人們才知道全來這種圈圈叫拼音。
而每個街的街口,王氏用來招聘的板子突然換成了那種圈圈。
每天都不一樣,上午的時候,就會有一個王氏的員工在那一遍一遍的教這些圈圈。
年輕人在廠子裡學,老人跟孩子們在街頭學。
這東西本就不算複雜,老少皆宜,最後別說路邊的乞丐都差不多學會了。
大家每天在街上碰見打招呼的方式也由原來的“你吃了嗎?”變成了……
“你今天背會了二十六個字母了嗎?你音調學會了嗎?聲母學的如何了?zhichishi跟zicisi分開了嗎?”
大家再路過書肆的時候,終於知道了那些書籍上邊奇怪的圈圈東西是什麼了。
那是一種你不認識這個字,卻也能坑坑巴巴的把書讀下來,有的有心的人,還能照葫蘆畫瓢把這個音下邊的字描會了,以後再見到這個字,他就知道如何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