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沒有出聲”只是眉頭緊蹙,面露悲慼之色。
諸葛亮忍不住問道:“主公何以不快?”
這不問還好,一問之下,劉備竟放聲大哭,眨眼間淚流滿面。
“我哭公估,若無曹家小賊,今何為階下囚?
小賊三番數次”壞我大事”偏偏又狡詐心狠。我雖有心除此此獠,奈何,想我劉備半生顛簸流離,好不容易有了落腳之處,何故又讓此小賊前來?我若不除此獠,必將夙夜難寐。”
諸葛亮頓時沉默了!
說實話,他對曹朋的瞭解”並不是很多。
諸葛亮比曹朋的東紀稍大一些,十七歲落戶荊州的時候,而曹朋方重生於中陽山。後來雖聽人說過曹朋的名字,卻並未放在心上。甚至於得知龐德個欲收曹朋為弟子的時候,諸葛亮甚至表露出不屑之色。為此,諸葛亮曾讓他的姐姐諸葛玲,私下裡勸說龐德公要多加留意。
曹朋在九女城遭遇陷害,時棘陽令蒯正派人往鹿門山送信。
正是諸葛亮私自將書信壓下,足足一個月的時間,才轉到了龐德公的手中。
不過當時曹朋已經離開了南陽,隨典韋奔赴許都逃難。為了這件事,龐德公發雷霆之怒”差一點讓侄子把諸葛玲休掉。好在魔諸二人感情很深厚才算免了此厄運。但也正因為此諸葛亮本可以入鹿門山求學”卻被龐德公拒絕。後來,諸葛亮又憑藉家中的關係拜入水鏡山莊。
曹朋的名字,從那以後,也從諸葛亮的耳邊消失。
他在水鏡山莊苦讀時,曹朋隨著郊稷,千里迢迢趕赴海西縣就任。
海西政績斐然,成就了邦稷之名。
而曹朋也只是因陋室銘和曲陽之戰,小有名望。諸葛亮當時聽說沒有放在心上,直到數年後”徐庶和石韜返回穎川,投奔曹朋時”諸葛亮才又想起了曹朋這個人的過往來歷。
只是這個時候”曹朋已是臥龍谷胡昭弟子。
建安七年,曹朋遠赴河西就任。
又挖走了諸葛亮的同窗好友,孟建。
這時候諸葛亮才算是正視曹朋的存在”只是荊州距離河西遙遠,他始終無法深入瞭解曹朋。
後來投奔了劉備,又從劉備的口中,零零碎碎的聽說了不少曹朋的事情。
諸葛亮這才算對曹朋有了一個大致的瞭解。
從內心而言,諸葛亮並不把曹朋看在眼中。在他眼裡,曹朋徒有虛名”不過是運氣好一些罷了。以曹朋的出身,註定他不可能有太大成就。哪怕他後來歸附曹氏,成為曹氏族人。諸葛亮依舊不屑一顧。曹朋那個“曹氏族人,的身份著實不靠譜,未嘗不是曹操拉攏人的手段。
諸葛亮,出身琅琊豪門累世官宦,有著尋常人所沒有的傲氣。
歷史上說他耕讀南陽居住茅屋。可這並不是說,諸葛亮的家境有多麼貧寒。事實上,他家境並不算太差,至少也是個中上的家境。所謂耕讀南陽,在東漢末年,是一種風尚。不止是諸葛亮耕讀,當時很多文人雅士,都有耕讀的習慣。就好像後世在城市裡過的累了,於走向往田園生活,跑去農家樂的性質差不多。至於居住茅屋,同樣也是一種特立獨行的手尼不過,自從歸附劉備之後”諸葛亮並未大權獨攬。
蓋因他過於年輕,也沒有徑過劉備三顧茅廬。而劉備的手下,還有荀諶這麼一個謀士的存在。
勿論是從名望,身份,地位,還走出身”諸葛亮與頗川大族荀氏出身的荀諶相比,終究差距甚多。
“兄長何必擔心,想那小賊有何本事?不過是靠著小手段,騙取今日之聲名。
小弟不才,願領一部兵馬”殺奔舞陰,將那小賊項上人頭取來”為兄長下酒……”,張飛長身而起,振臂呼喝。
哪知道,劉備卻掃了他一眼,冷冷道:“翼德有此心,我心甚慰。然則曹朋,卻非那隻知小手段的無能之輩。你休要呱噪,且坐下來,聽軍師如何應對,莫要再效仿當年,莽撞行事。”
說起來,劉備和曹朋有過三次交鋒。
其中兩次,都是張飛挑起的事端……
第一次,張飛在下郊搶走了曹朋送往曹營的糧草轆重,還打傷了曹朋的人。以至於曹朋一怒之下,率部堵住劉備營門,砍斷了劉備轅門大纛;第二次,則是張飛要硬搶驛站的房舍,和曹朋再次發生衝突,甚至於連坐騎都丟了。至於第三次嘛,卻非曹朋主動。純粹是因為曹朋為朱贊報仇,不小心揭發了劉備的陰謀。
並殺死了陳到的兄長,令劉備計劃隨之敗露。
總之,劉備*曹朋之間,於公於私,都有著不可磨滅的深仇大恨。
諸葛亮沉吟良久之後,輕聲道:“曹友學詭計多端,且又是南陽郡人,很容易得到南陽本地豪強的支援。主公欲坐穩南陽郡,需從兩方面來著手。一方面”對曹軍持續施加壓力”使曹朋無法騰出手來,進行梳理:另一方面,要加快拉攏南陽本地豪強,使曹賊難在南陽立足。
亮有一計,卻不知能否奏效。”
“願聞其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