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星雲影片的直播間裡,僅僅剛開播,彈幕就填了半個螢幕。
“我想看看先輩們的故事。”
“來了來了,瞅一眼,不好看立馬就走。”
“看看集結了這麼多大佬的電視劇,到底怎麼樣。”
當然了,還有華夏娛樂圈的人也在看。
“這集齊了方澈和林羨他們這麼多人的電視劇, 到底有多牛逼啊?”
“方澈可歇了一年了,你們說會不會手生?”
此時此刻,中心電視臺的收視率是2.45%,星雲影片的同時線上觀眾是2400萬人。
這已經算是開播即火了,就算是有人覺得這是歷史正劇可能會枯燥,但是因為對方澈等人的信任, 他們也會來看一眼。
這個時候,電視劇也開始了正片。
“1915年……國內政局混亂, 人民痛苦不堪……”
“內憂外患, 再次將華夏拋入風雨飄搖之中。”
有的片子吧,從一開頭你就能看出來不一樣。
人們習慣於把這種不一樣稱之為“質感好。”
覺醒時代就是,開篇第一個鏡頭,伴隨著畫外音,鏡頭裡是昏黃的背景下,在呼呼的風聲中,一隊駱駝在艱難地前行。
“這質感可以呀。。”
但其實這種所謂的質感,是導演審美的表現。
色彩的應用,濾鏡的加持,還有構圖。
這也是為什麼在方澈來之前,一群導演吵得天翻地覆的原因。
想要做出來一個好的鏡頭,門道太多了。
鏡頭再一轉,是一個皇宮裡。
構圖十分舒服。
隨著一雙皮靴踏在地板上,是幾個大臣走進了大殿:“大總統,日本公使送來最後通牒, 限制四十八小時內回覆……”
大臣所彙報的人, 正是袁世凱。
注意,這裡有一個很小的細節, 是袁世凱先從兜裡掏出來一把花生,慢悠悠地撿起一顆放入嘴裡,然後才說道:“最後通牒?怎麼說?”
其實只需要一個鏡頭,有些人物就能“活”過來。
他不是站在那裡死板地念臺詞,你會發現他是有生活的。
而實際上這個鏡頭很有考究。
歷史上,袁士凱愛享受,也愛吃花生米,尤其是一種叫糊皮正香崩豆的東西,
這種崩豆,要用外五料——大料、桂皮、茴香、蔥、鹽;內五料——甘草、貝母、白芷、當歸、五味子,以及雞、鴨、羊肉和夜明砂烏等,共同翻炒。
外形黑黃油亮猶如虎皮,膨鼓有裂紋,嚼在嘴裡脆而不硬,五香味濃郁,久嚼成漿,清香滿口,餘味綿長。
如果仔細看就會發現,在《覺醒時代》的鏡頭裡,袁士凱掏出來的花生米,外表是黑色的。
正對的上。
這些細節,普通觀眾可能不知道,他們只感覺到:“這鏡頭質感真好,節奏也舒服!”
但是對於一些歷史迷來說,發現這種細節,會直接快樂地跺腳!
“臥槽,細啊。”
所以說,地球上的《覺醒nian代》能夠爆火,不是偶然。
開篇三分鐘,鏡頭就給了答案。
這片子,絕對能看下去。
再接著,鏡頭轉到了日本早稻田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