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別》這首歌是很厚重的,但是從老師們的嘴裡唱出來就合理了很多。
可能有人覺得,學生們受不起這歌。
可華夏幾千年傳承裡,師生之間,無非傳承與發展。
所謂傳承,便要繼往開來。
所謂發展,勢必青出於藍。
如後來者能超越先賢,那對於先賢來說,自然是極得意極快活的事情。
如師生之間最終能夠教學相長,成為知己,無論是在何時何地都是一種佳話。
有人可能覺得,就當代的大學生,每天打遊戲談戀愛,他們能超越過往嗎?
答案是肯定的,如果不能的話,那一個國家的教育體系就太失敗了。
師生之間,師者,先達,是過往,生者,後學,是未來。
老師們送的既是自己培養了四年的學生,送的是自己的傳承,送的是自己的殷切期盼。
如此看來,過往送未來,又何必去談能否受得起呢。
直播間裡,此時聚集了四千來號人。
他們光是看到“讓老師給學生唱送行歌”這個事就已經覺得很有人文關懷了。
等歌聲出來的時候,這些人一愣,沒有想到,這歌聲竟如此讓人動容。
現場。
學生們安靜地聽著。
這首歌的節奏不快,甚至是很慢。
老師們繼續唱:“晚風拂曉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前面的幾句一唱出來,人們眼前立刻有了畫面。
就像是古人離別,多選在城外長亭處,旁邊就是漫漫古道,一眼望去,盡是別離。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就像是剛才景老師說的,四年下來。
他們這些學生們最喜愛的老師,和學生之間,其實是亦師亦友的關係。
而這一句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實在是太走心了。
老師們繼續唱:“情千縷,酒一杯,聲聲離笛催。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
方澈選的是朴樹的那一版的詞。
聽到這一句,同學們渾身一震。
“聲聲離笛催”。
畢業啊,畢業催促著人們別離!
大家在一起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而後面兩句就更加催淚了。
“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
這次一走,什麼時候回來啊。
想回來的時候可不要猶豫啊。
到這一刻,同學們即將離開學校的這一刻,終於明白了當初校慶的時候,李洪遠站在鏡頭前對畢業的學生說:“回來吧,看看學校,也讓學校看看你們。”
這是多麼的殷切期盼啊。
有的學生眼淚順著臉頰滑落。
在這首歌裡,老師們用一種近乎平等的關係,來進行一場送別。
為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