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致遠這才想到這個問題,是啊,為什麼要等十年?
一直以來秦致遠都有一個思維誤區,那就是二戰要到1939年才會爆發,這當然是客觀因素決定的。
世界大戰給歐洲造成極大損失,四年零三個月時間內,英國陣亡了七十一點五萬人,法國陣亡一百二十四萬人,德國陣亡一百七十七萬人,再加上因傷致殘的人數,這幾乎是整整一代人,所以想要打第二次世界大戰,不管仇恨有多大,都必須要等到年青一代成長起來才可以。
現在不一樣,世界大戰對東亞幾乎沒有波及,雖然世界大戰後東亞因為蘭芳的崛起爆發一系列戰爭也使人口減少很多,但相對於歐洲來說,東亞的人力資源還是很豐富的,比只剩下老弱病殘的歐洲強得多。
在蘭芳崛起的整個過程中,受傷害最大的是日本人,整個日本人口減少大概五百萬人,但縱然如此,日本也還有近五千萬人口,再加上高麗和蘭芳本土,秦致遠想要動員起五百萬士兵並不困難,如果再加上張雨亭已經執政的民國,在蘭芳支援下控制內志政權的拉希德家族,以及埃及的楊德山,秦致遠甚至能徵召同樣數量的僕從軍,這樣一來,就算是秦致遠留一半軍隊在東亞防備美國人,只往歐洲送五百萬軍隊也能把英國給淹沒掉。
必須要說,現在的蘭芳還沒有完成戰爭準備,蘭芳的戰爭潛力確實足夠大,但蘭芳還沒有訓練出來足夠計程車兵,“軍團級”戰列艦和“泗水級”航空母艦也都還沒有服役,現在就想攤牌確實有點倉促。
但與此同時英國人也沒有做好準備,要不然英國就不會看著蘭芳吞併沙撈越,不會任由西澳大利亞州被蘭芳實際控制,不會只對蘭芳成立西部省打嘴炮。
想到這裡,秦致遠決定不再猶豫,馬上開始戰爭動員:“看來我要加快節奏,那麼你呢,如果你落後太多,我不保證將來德國的利益。”
這話聽上去有點自大,仗還沒打就已經開始考慮戰後的利益分配,不過秦致遠有足夠的信心,在歐洲的下一代沒有成長起來之前,是打破英法確立的殖民體系的最好機會,錯過了這個機會,將來會更加困難。
“我當然也會加快節奏,擴編陸軍只是第一步,很快我就會派海因茨率領軍隊重返魯爾地區,但這要解決一個問題,法國人到時候會作何反應?”威廉三世不想落後秦致遠太多,但威廉三世面對的困難比秦致遠要大得多。
其實世界大戰中相對於英法的損失,德國的損失大得多,特別是戰後,因為《凡爾賽合約》的簽訂,德國甚至無法生產武器,這讓威廉三世看上去確實是有心無力。
不也全是,至少在人力資源上,德國還是有儲備的,世界大戰結束的時候,德軍在前線還有數百萬軍隊,只要德國政府不投降,軍隊並非沒有一戰之力,所以哪怕是到現在,德國國內的軍人也不服氣,很多人仍然認為是因為政府的出賣,才會導致德國戰敗。
威廉三世如果想要重整軍備,可能德軍無法恢復世界大戰前的實力,但不會差太多,威廉三世想要組織起一支兩三百萬人的軍隊並不難,畢竟自從蘭芳成立之後,蘭芳一支在幫德國養兵,現在如果在蘭芳外籍軍團中服役的德國人全部回國,德國的陸軍瞬間就能翻兩番,達到六十萬人以上的規模。
這可都是百戰精兵,一直都跟著蘭芳軍隊南征北戰的百戰精兵。
威廉三世也不是軟柿子,和秦致遠混得久了,威廉三世也學會了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德國國內確實是沒有兵工廠,不過在捷克和奧地利境內,克虜伯已經悄無聲息的建立起數個兵工廠,除了無法生產飛機和軍艦,德國可以生產所有的陸軍武器,包括坦克和重型火炮在內。
“道威斯計劃”開始實施之後,法國和比利時按照約定退出了魯爾地區,現在的魯爾地區是非軍事區,如果德軍部隊想重回魯爾地區,那麼就一定會面對法國人的責難,這是威廉三世必須要面對的問題。
而如果處理不好這個問題,導致法國和德國之間衝突再起,那麼秦致遠就將坐蠟。
“重返魯爾地區——先不要著急,明年吧,明年或許條件就能成熟。”秦致遠把希望放在法國明年的大選上。
如果一切順利,皮埃爾將會在明年成為法國的總統,到時候秦致遠就將對法國真正具備影響力。
看起來,所有的問題都集中在皮埃爾能不能順利當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