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安保部隊一起進入耶路撒冷的,是來自歐洲的大批民眾。
這些人中既有信仰基督教的忠實信眾,又有想趕在英國禁令出臺之前搶先移民的猶太人。
英國現在已經認識到開放猶太人移民的後果,所以英國議會中已經有議員提議,要終止猶太人向巴勒斯坦地區的移民,以保持巴勒斯坦的穩定。
其實英國開放猶太人移民也不過只有兩年多點,現在想要終止移民,雖然是朝令夕改,但也算是亡羊補牢。
不過這個口子開的容易,現在想要堵上卻不是那麼容易,英國議會中還是有親美勢力的,而且實力還很強大,這個提案想要獲得透過,面對的阻力超乎想象,目前來說還處於僵持中。
別以為國會議員就會一切都以國家利益為重,對於很多英國國會議員來說,他們根本就沒到過巴勒斯坦,有人甚至不知道巴勒斯坦在地圖上的具體方位,巴勒斯坦是不是穩定,跟他們沒有半毛錢的關係。對於他們來說,巴勒斯坦只是大英帝國龐大殖民地中最不起眼的那一個,這樣的地方多得是,沒有什麼特別關注的價值。
但對於秦致遠來說,巴勒斯坦還是很有價值的,這不僅意味著一百噸黃金,而且意味著地中海的出海口,如果在這裡能擁有一塊飛地,那麼蘭芳就將能對歐洲擁有更大的影響力。
所以決定了要向耶路撒冷派出“安保部隊”之後,蘭芳軍部就不遺餘力。
黃勵的部隊只是第一批,接下來還有第二批、第三批,直到用士兵填滿整個耶路撒冷,這才算達到奧爾巴赫的要求。
其實耶路撒冷是有新城和舊城之分的,舊城的面積比較小,僅僅只有一平方公里左右,新城區的面積就大得多,是老城區的十幾倍,這還和俄羅斯東正教有關,正是因為東正教的擴張,才有了新城區的興建。
英國人控制耶路撒冷的時候,耶路撒冷已經有了新城和舊城之分,其中新城已經形成一片錯綜複雜的居民區群,每個居民區有一個不同的種族構成,而老城區則已經演變為一個貧窮的老居民區。英國人規定耶路撒冷的建築外表必須是沙岩做成的,聽上去這是為了保護城市原貌,但客觀後果就是整個城市看上去都是灰撲撲的,就好像是一大片放大版的瓦礫廢墟。
猶太人的大量湧入改變了耶路撒冷的人口結構,不得不說,猶太人天生具有強大的理財能力,相對於本地波斯人,猶太人個個都是富翁,這就出現了一個問題,那些移民的猶太人總是要安家置地的,當大批猶太闊佬揮舞著鈔票要購買土地時,到底是賣還是不賣?
如果賣的話,結果很明顯,猶太人能把整個耶路撒冷買下來,那耶路撒冷原來的居民將會無家可歸,但如果不賣,移民還有什麼意義?
巴勒斯坦政府還指望這個發財呢!
於是現在的耶路撒冷,矛盾衝突真的是不少,而且不僅僅集中在當地人和蘭芳人之間。
隨著“安保部隊”的加入,耶路撒冷的局勢更加複雜,從信仰上看,耶路撒冷的居民分為天主教信徒、猶太教信徒、東正教信徒、波斯教信徒,如果從種族上看,耶路撒冷有日耳曼人、薩克遜人、盎格魯人、猶太人、以及屬於不同部落的波斯人,還有數量正在快速增加的蘭芳軍人。
這麼多人擠在耶路撒冷這個小城裡,擁擠程度可想而知。
為了保證耶路撒冷的穩定,巴勒斯坦政府向耶路撒冷派出了穩定治安的軍警,但這些軍警工作的時候是有側重點的,當面對不同種族之間的糾紛時,這些軍警的態度也不一樣,英國人的利益當然受到最大程度的照顧,然後是本地波斯人,排在最後的才是猶太人。
這樣的態度很明顯讓猶太人感到不滿,於是當蘭芳的安保部隊進入耶路撒冷之後,向蘭芳的安保部隊求助的猶太人越來越多。
到八月底的時候,黃勵決定向耶路撒冷猶太人居民區固定派出巡邏部隊,以維持猶太人居民區不受騷擾。
這當然是有代價的,蘭芳軍部並不反對黃勵摟草打兔子。
對於黃勵擅自擴大安保部隊工作範圍的行為,耶路撒冷方面堅決反對,不過在此之前,耶路撒冷政府要解決一個更嚴重的問題。
奧爾巴赫來耶路撒冷可不是看戲的,關於如何把耶路撒冷收入囊中,奧爾巴赫有一整套完整的計劃,安保部隊到位之後,奧爾巴赫開始按照預定計劃一步步實施。
奧爾巴赫首先要做的是開工修建一座教堂,一座耶路撒冷地區最大的教堂,作為重回耶路撒冷的象徵,這座佔地達到350畝的教堂,主殿面積超過45畝,建成之後將是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教。
在耶路撒冷這個宗教聖地修建這麼大一座教堂,可真有象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