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斯·雷諾作為汽車行業排名前列的巨頭,手下有成熟的商業運作團隊,因此在運作上不需要秦致遠擔心。
這也是秦致遠選擇和路易斯·雷諾合作的原因。
無他,省心!
其實在選擇合作物件時,秦致遠也考慮過黃博涵。
在成為蘭芳首相之前,黃博涵也是在世界上能排的上號的富豪。
成為蘭芳首相之後,黃博涵為了“拋磚引玉”把手中的種植園全部捐獻給蘭芳,同時為了穩定金融,把手中的銀行也捐贈出去。
就目前來說,黃博涵手中的財富可能有所縮水,但總體上看,黃博涵名下的產業結構正在調整,從種植園轉向造船業和運輸業,更趨向於工業化和現代化,因此黃博涵手中也有成熟的商業團隊。
秦致遠最終沒有選擇和黃博涵合作的原因,是因為秦致遠要維持蘭芳國內的平衡。
此時的黃博涵,在蘭芳已經擁有極大勢力,秦致遠不能繼續任由黃博涵在蘭芳一家獨大,必須要有所制衡才能長治久安。
其實從內心來說,秦致遠還真希望路易斯·雷諾移民蘭芳。
那樣的話,踩離合影響力不相上下的路易斯·雷諾和黃博涵就會形成制衡,如果這兩人發生矛盾,或者是因為某事發起競爭,秦致遠就能以“仲裁者”的身份出現。
這才是帝王的平衡術。
只可惜,路易斯·雷諾對於政治不感興趣。
否則的話,如果路易斯·雷諾也去競選蘭芳首相,那麼蘭芳國內就會形成絕對的平衡。
想想看,到時候路易斯·雷諾代表著新移民,黃博涵代表著蘭芳原住民;路易斯·雷諾代表著西方白人,黃博涵代表著華人;路易斯·雷諾會更重視重工業和新能源,黃博涵則會偏向基礎工業和農業。
如果秦致遠作為“仲裁者”在一旁監督,由黃博涵和路易斯·雷諾這兩個利益集團輪流執政,那蘭芳不管是政治結構還是經濟架構,都會達到真正的成熟。
這種情況,也不是完全不可能發生,法國的雷諾集團確實很大,法國政府也確實很重視雷諾集團,但不知道是有意還是無意,路易斯·雷諾也正在逐步調整手中的產業結構。
在路易斯·雷諾手中,目前的產業重心已經從重工業逐漸向新能源過渡。
不管是新巴庫的聯合石油公司,還是澳洲的皮爾巴拉礦業公司,就目前來說,為社會提供的工作崗位以及創造的實際價值,或許還不如法國的雷諾集團。
但如果從前景以及“錢景”上看,能源產業毫無疑問擁有更加光明的前途。
這也是路易斯·雷諾在蘭芳流連忘返的原因。
其實雷諾集團在法國是有隱患的。
雷諾集團無疑是個巨無霸,生產的產品覆蓋汽車、坦克、飛機、火炮、槍支彈藥等等幾乎所有的重工業產品以及軍工類產品。
生產汽車還好說,生產軍工就非常值得商榷。
想想看吧,一個當世一流強國的軍工業居然是由私人把持的。
雖然法國鼓勵私有制,也保護私有制,但對於這個現狀不可能不擔心。
秦致遠準備找個合適的機會,和路易斯·雷諾仔細談一談這個問題。
不過以路易斯·雷諾的精明世故,估計也不用秦致遠擔心,路易斯·雷諾不可能對於現狀沒有絲毫擔憂,否則也不會有移民蘭芳的動機。
不管路易斯·雷諾會作出什麼樣的決定,秦致遠都要把蘭芳建設的更加美好,正所謂“栽下梧桐樹,自有鳳凰來”,只要蘭芳足夠有吸引力,就算是路易斯·雷諾不來蘭芳,也會有其他人過來。
八月下旬,蘭芳的水稻進入一年中的第二個成熟期,同時也是蘭芳立國之後的第三個成熟期。
秦致遠為了應對這一次豐收,下發了返回蘭芳之後的第一個“******”,甚至自己也親自下場,深入到田間地頭瞭解實際情況。
情況很明顯極其喜人,甚至驚喜程度遠遠超出預期。
蘭芳的水稻是從安南引入的占城稻,一年中不用太忙碌,輕輕鬆鬆能收穫三季,而且產量相對於民國可謂是驚人。
20世紀初的農業,和之前的兩千年相比,並沒有太大變化,華人在農業上天賦可謂已經滿點,一畝地一年到頭也就是三四百斤的產量,這還是南方的所謂“上等良田”,如果是北方,產量會更低,一百多斤都很正常。
民國的土地都已經耕種了上千年,土地的肥力差不多已經耗光,華人雖然使用無數手段儘可能增加土壤的肥力,但在沒有化肥的年代還是力不從心。
好在現在有了土豆和玉米、紅薯等高產農作物,否則就以民國的土地總量,想養活四億五千萬人是不可能的。
所以蘭芳的土地,在華人看來就像是老天爺的恩賜。
拜蘭芳當地豐富的物產所賜,蘭芳的原住民不需要辛苦勞作,就能混個吃喝不愁,所以在蘭芳原住民的意識裡,根本就沒有開發土地這個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