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領兵的女真漢將也過了橋,站在離城牆箭射不到的地方,與戚金預測的差不多,他們首次選擇的攻擊重點就在紫來街。
那頭目沒有發令,最後一批步兵仍在往向東西兩面延伸,他們需要儘可能拉長戰線,讓守城方分散兵力。
最後一架木梯到位,戰線佔據了北城牆多半的長度。
戚金轉回頭望向城內方向,其他三面沒有搖動旗子,再次確定女真的重點就是北牆,戚金轉回城垛的方向,此時敵人部署完畢,守城方也根據流寇部署的位置進行了調整,每一個伍集中一處,負責一段重點城牆,用於反擊攀上城頭的敵人。
城外的女真漢兵都放下紮營的活計,數千人集中在北面城郊,密密麻麻的站滿關廂,圍觀即將開始的攻城戰。
城壕外的官道邊有不少房屋,但肯定住不下這麼多人,如果一但攻破清源縣城,那他們今天晚上就可以住在城裡,不用繼續紮營了。
雙方基本部署完畢,城上城下一片安靜,城外女真帥旗邊的幾面紅旗在風中烈烈飛舞,戚金感覺都能聽到旗幟被風振動的聲音。
一聲喇叭,城外幾千人齊聲吶喊,抬著木梯的流民發一聲喊,往城牆衝來。
紫來街上的屋頂、院落、街巷中出現無數韃靼人的身影,城下爆發出一片密集的弓弦爆響,飛蝗般的箭矢向城頭飛去。
城頭懸簾的棉被上噗噗直響,爆起一個個凸起,隨即前後搖擺,射高的箭支越過懸簾,雨點般往城中落去,砸在瓦片上一片叮叮噹噹的聲音。
守城方紛紛躲在城垛後,懸簾之上很快插滿箭支,它幾乎阻擋了所有攻擊,十多名能拉弓射箭的壯丁和衛所兵開始還擊,他們躲在懸簾和城垛之後拉弓,身體的大部分都有掩護,而站在屋頂的韃靼人幾乎全身都是目標。很快就有幾人被射中,翻倒下了屋頂。
附近的韃靼人紛紛離開屋頂,對城頭直射的威脅大大減少。
城頭基本沒有傷亡,還有弓箭手反擊敵人,那些青壯膽子也大起來,不停的探頭張望。
壯丁中大膽者則從懸簾之間往外投擲標槍。
戚金選了一個懸簾躲在後面,斜著往外觀察,只見那些抬梯的流民已經接近城下,紛紛停下腳步,一群人喊著號子前後用力,竹梯紛紛豎起,上面都有一個木頭的鉤子,就直接釘在木梯頂部。
豎起的木梯頂部紛紛往城牆壓去,那些流民想用鉤子掛住城牆,這樣子只要站上梯子,那重量就會壓住頂部,守城方便難以弄翻梯子。
“頂杆!”
城頭各處都傳出指令。
城頭各處早有預備,青壯中的強壯者紛紛用一個木叉子模樣的頂杆架住竹梯頂部,不讓它靠上城牆。
竹梯的重心在中間位置,一旦高度變高之後,底部用力是事倍功半,在城頭則更省力,但也不容易將竹梯頂翻。
流民靠不上去,便有更多人來扶著梯子,他們一起叫喊,往後退兩步再貼上去,城上城下都在嚎叫,圍繞著竹梯的頂部奮力對抗。
附近的青壯則往城下投擲石塊,他們雖然看不到下面的敵人,能看到木梯的位置,朝著大致位置胡亂投擲,下面連聲叫罵。
石塊如雨點一般,下面慘叫連連,附近小些的石頭都用光了,有人抓起灰罐砸下,下面騰起一陣白煙,接著有其他青壯將灰罐砸下,城下的流民慘叫連連。
過得片刻,那木梯往左側偏去,然後偏移越來越厲害,最後竟然嘩啦一聲倒了下去,探頭去看時,下面躺了五六個人,有人還在扭動,其他流民正抱頭鼠竄。
城牆上幾乎不需要指揮,各處壯丁大聲嚎叫,石頭灰罐雨點般砸下,沒有一個敵人能登上城頭。
一座座木梯翻倒下去,敵人紛紛後退,終於一陣銅鑼聲響,攻城的女真漢兵和流民混雜的隊伍落荒而逃,在城下留下了幾十名死傷,逃遠的敵人有些人坐臥在紫來街上,大多都是被石頭所傷。
北牆上歡聲雷動,青壯們興高采烈,這一波女真抓來的輔兵的表現差勁,讓守城青壯們感覺自己的力量非常強大,女真人也不過如此。
遼陽七縣方圓五六百里的所有地方武裝,紛紛向清源這個戰爭旋渦中心聚集。他們都是一日前奉北路軍指揮使調遣而來。
由於主力大軍也是趕往清源的路上,文書上並沒有給出具體的匯聚地點,所以各路地方武裝走的就有些凌亂。
樹林外是一片平滑的山坡,山坡下,一場慘烈的追逃與殺戮接近了尾聲,逃散計程車兵被後方飛奔而來的騎兵追上,以長刀砍下了人頭,大量慘烈的傷亡在道路的前前後後蔓延開去。
這是一支被衝散了的大明衛所軍隊,有些潰兵被追趕著跑進前方一個小村莊裡,不過小村莊的人基本都已經撤離了,一些騎兵衝進去,過不多久,在村子裡放了一把火。
一些騎兵在外面的道路上搜颳著屍體上的油水,但動作很快,軍隊帶著的少許難吃的乾糧也是很快便被他們扔了。看起來這些騎兵還有事,聚集起來之後,往回頭的方向奔去,下午的陽光裡,一名女真騎兵歡呼著將人頭扔上了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