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大家呵呵笑得挺開心。
江川笑而不語,他們受不了的恐怕不是這部電影,而是韓國人的裝逼範。
本來曰本人最會裝逼,當然看不慣別人裝得更厲害。
金基德更有名的作品是四年前的《漂流欲室》,《空房間》與之風格類似,但走得更遠,算是發揚光大。
兩部片子都沒臺詞,都充滿各種窺視、性和暴力,但又扭扭捏捏不拍出來,不夠滿足觀眾的獵奇心,可能只有文藝青年和電影節評委會比較喜歡。
江川記得這傢伙後來還拍了一部硬是不說話的電影,名字記不起來了。
雖然在國際上獲得不少獎,然而金基德在韓國名聲並不好,韓國人認為他拍的片子拿韓國人開涮,把韓國人拍得好像頭腦都不太正常,丟了大韓的臉。
也可能是恨金基德洞悉了一切。
而且在那波全球影視界性騷擾清算中,他也未能倖免,韓國人煩死他,於是長期定居歐洲,自稱“歐洲的著名韓國導演”。
聽起來他的遭遇很像伊朗那些國際獲獎的導演,有家不能回,實際上性質不太一樣,他拍的東西並沒有政治價值。
江川裝逼的電影看得多了,再說與金基德參賽的是不同單元,沒有競爭關係,倒是很寬容:“走出亞洲了我們就要支援亞洲人,雖然這故事裝神弄鬼漏洞百出,但我覺得這部電影的導演水平還是不錯的。”
“是的,”香苗附和:“管他爛不爛,犯不著看得生氣,我們只要能拿下自己的小金獅就好了。”
威尼斯電影節除了主競賽、地平線和未來之獅外,還有“VR競賽”、“非競賽展映”、“國際影評人週”、“威尼斯日”等等單元,但頒發金獅的只有前三個單元。
主競賽就是金獅大獎,地平線和未來之獅被稱為小金獅。
椿Kaori似乎增強了信心:“《空房間》這樣的影片也能作為威尼斯開幕電影,看來我們獲獎的可能性就有百分之八十了。”
江川不確定她怎麼計算出百分之八十的,今天他看了斯嘉麗說的未來之獅獲獎的另一個熱門《漫長的旅行》,覺得自己不獲獎就是沒天理,獲獎機率應該百分百才對。
聽斯嘉麗說是法國電影,再看看片名,不太可能是哥特電影,就懷疑是新浪潮或者意象派那一套。
結果一看果然是新浪潮,反傳統的敘事結構,幼稚的鏡頭故作深沉,無端端地硬塞裸露鏡頭,完全不顧先鋒派已經過時幾十年。
年輕作者的處女作容易從模仿大師之作起步,雖然也能與時俱進拍出點新意,然而法蘭西電影的榮光已經遠去,倒騰不出好東西了。
接下來的三天五十幾部電影在十幾家影院輪番展映,《熱血高校》上映了三場,江川和大家每場都去看了。
影片配了義大利字幕,畢竟是熱血電影,上座率和觀眾的反應還是不錯的,雖然聽了些評論,但也不知具體什麼意思,實際上起不到多少調查反饋的作用。
電影節也是交易市場,主辦方設有商務中心起中介作用,各國發行商都可以到這接洽購片。
江川也去了商務中心,十幾個工作人員百無聊賴坐在市政提供的一個大廳裡,片商偶爾出現一兩個,可以說門可羅雀。
美空覺得奇怪:“電影節的最終目的是賣片,怎麼一點動靜也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