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去年拍完《藍色是一種暖色調》之後,江川也沒有安排,只是隨口問了一句《我是傳奇》,沒想到就拿到了,於是忙了一年。
李英愛的《烘爐》十一月底就開拍了,四月能完成,快的話七月就上映了。
江川新片上映新歌出爐,她都持續關注著,報告說韓國那邊很受歡迎,劇組的人一起去看了《我是傳奇》,慨嘆韓國目前缺少江川這樣既能文藝獲獎,又能拍出這樣商業電影的人才。
而且能歌善舞,發一張唱片竟然能賣上千萬張。
江川覺得有點對不起能歌善舞的鮮族人民,不知不覺就抄了他們兩首歌,真是人怕出名豬怕壯。
而且無所事事之下,不禁又想起漢江之畔,摟著李英愛輔導創作《熔爐》時,曾經想過把《寄生蟲》也抄了。
天下這麼大,總盯著南韓猛薅羊毛是不是有點過分了?
可想來想去大家地理相近、文化想通,歷史上曰本只要想薅羊毛第一個就選這地方,這恐怕也是宿命。
《藍色是一種暖色調》原作是法國片,雖然移植到了東京,最終江川還是選擇了一個白人來演,有時候故事也是有基因的,改動太大就不是那麼回事了。
之所以只薅南韓不薅大陸和港臺,還是個發展階段性問題,二者在文化領域發展水平接近,甚至有一些互補性,而在社會結構和形態上,日韓也最為接近。
這算是命中註定,換一種說法就是活該如此。
關鍵是江川已經拿過柏林金熊大獎,眼中值得再薅一把的,也就是《寄生蟲》了。
這部電影后來獲得了戛納金棕櫚大獎,和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劇本等幾個獎項,算是南韓電影的巔峰之作,中日都沒有任何一部電影取得差不多的成就。
不過這電影雖然獲獎了,但是電影中的故事不太光彩,發生在任何國家都算是一種恥辱。
電影說的是韓國底層的一家人,全家平時以給披薩店摺疊外賣盒為生。
大兒子被寄託了一家人的生計希望,但是他多次參加高考仍然鎩羽而歸。
大兒子的同學出國留學前,介紹他去接替給一個富家千金輔導英語,結果透過謊報學歷成功了。
幾次輔導之後,大兒子發現富家女主人善良單純,對她的小兒子也非常溺愛,於是編造出了一個藝術輔導師的人設,將自己的妹妹介紹進來成為了藝術老師。
兩兄妹裝作互不熟悉,又設計讓爸爸成為男主人的司機,最終一家三口陷害原來的管家,又讓媽媽頂替了她的位置。
於是一家人裝作陌生人,成功寄生在這個富裕家庭裡,直到發生意外,爸爸殺了男主人。
發生在首爾的通俗市井故事,樸素的人物設定,猜不到的反轉,精妙的節奏,諷刺的人物對立,深刻的社會關懷,完全可以整體移植到東京。
所以元旦與李英愛互道了新年快樂之後,江川一直就在猶豫,什麼時候抄這部電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