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就像江川經常想的,許多事都是發展階段性問題,人到山前自然就能找到路。
紀錄片當然死不了,未來有不少紀錄片佳作,比如八年後《舌尖上的中國》,就很不錯。
既然老師焦慮,能不能提醒她搞個專案,提前把《舌尖上的中國》拍了呢?
當然不行,二零零四年的大陸,美食還不是人們關注的焦點,拍出來也未必有人追捧,反而讓忙忙碌碌的觀眾覺得這種所謂紀錄片還是在玩虛的,一股中產階級趣味。
不過作為課題,倒是可以提供給陸老師研究,寫篇論文,拍一段作業。
所以兩人就關於北京烤鴨的紀錄片展開了討論。
江川的建議是拍一個故事,以故事為主軸然後介紹鴨子。
陸小倩不太贊同,紀錄片裡編故事正是以前犯的毛病,現身說法,會顯得不真實。
江川乾脆把舌尖體示範了一遍。
“咱們一開頭別提鴨子,從一個叫雪野江川的人聊起。
二月二十三日,星期一,農曆初四,雨水已經過去幾天了,北京春天的痕跡漸漸明顯。
來自東京的雪野江川住在什剎海邊的一片古老住宅裡,這裡曾經是清朝某個著名大臣的府邸,如今被改造成了賓館。
午後雪野江川早早就出了門,步行幾百米來到鼓樓,在這搭乘五路公交車,十五分鐘後到達了中國最著名的廣場。
他在這裡拍了許多照片,遊覽了世界最大的皇宮建築群。
太陽漸漸隱去,時間差不多了,雪野江川沿著貫穿北京的中軸線往南走,繞過前門,去尋找穿梭中的北京美食……”
陸小倩抿嘴笑了起來:“北京豆汁?”
江川也笑:“北京豆腐。”
陸小倩不確定他的中文是否好到了這種程度,把笑容收起了:“您的這個建議真的很好,聽起來非常動人,把紀錄片拍出懸念了。”
她想了想:“既然提了來自東京的雪野江川,那麼介紹完了北京烤鴨,自然也可以進而記錄他回到東京,尋訪曰本鴨子的吃法,把要表現的主題進一步拓展。”
江川點點頭:“不愧是專業,您領悟得很快,可以順便涉及相關的飲食、旅遊文化等等,內容豐富、觀眾覺得有意思,才是紀錄片的關鍵要素。”
然而曰本有好像沒有烹飪鴨子的名菜,過於簡單的烹調方式,似乎也難以產生複雜的菜餚。
所以後來《舌尖上中國》在做這種中日類比時,好像選擇的正是豆腐,其實算不上曰本美食,只是演示了曰本人如何把豆腐做成了昂貴的食物,然後一家人一本正經地吃一塊豆腐。
江川不過是提個建議,顯然對陸小倩有很大啟發價值,她的課題未必要做美食方面的內容,但完全可以舉一反三。
這頓飯遲到快八點才結束,臨別陸風林說:“等我訊息,我們很快會再見面的。”
陸小倩微笑著握手:“保持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