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對外在的興趣是需要培養和練習的。
——阿弗雷德·阿德勒(奧地利心理學家)
三萬尼斯城防軍需要大約五天左右的時間,才可以從尼斯郡開赴科戈林郡;五萬帝國援軍,直接從駐紮在科戈林郡的十五萬帝國援軍中調撥給了白峰,勉強算是格納公爵對白峰的一種補償。
從落日要塞撤出來的四支軍隊中,白峰這路大軍無疑是實力儲存最完整,且戰績最為耀眼功勳最為卓著的;但在分配補充兵員的時候,其他三路損失更慘重的大軍得到了更多的補充。
這種相對不公平的安排,實際上是最合理的分配方式:損失較少的第四路大軍獲得了較少的兵員補充,損失較大的其他三路大軍獲得了較多的兵員補充。
只是,合不合理是一回事情,公不公平又是另外一回事情;對第四路大軍的將士們來說,他們立下了最大的功勞,卻得不到應有的褒獎和待遇,這本身就是不公平不合理的。
所以,在其他三路大軍等待補充兵員的時候,第四路大軍優先得到了五萬帝國援軍;身為最高統帥的格納公爵,他給予白峰的可不僅是優先補充,還有對麾下大軍的編制調增權力。
這就意味著,其他三路大軍的統帥,在將增援兵力補充進麾下各個軍團時,必須要按照這些軍團的原有編制進行;而白峰卻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對麾下軍團的編制進行適當的調整。
滿編十四萬五千將士的第四路大軍,得到八萬補充兵員以後,總兵力就會突破二十萬;以第四路大軍目前的軍團數量,如此龐大的將士要想獲得合理編制,就必須新建軍團或者擴大軍團編制。
新建軍團是需要獲得帝**部允許的,否則就是私設軍團;私設軍團的罪名可大可小,沒有人在意的話根本不算一回事,若是有人借題發揮的話,亦足以讓執行者陷入萬劫不復之境地。
白峰的想法是,將第三十九軍團和第四十軍團的編制規模擴充到兩萬,將後備軍團的編制規模縮小至兩萬;然後,再向帝**部申請三個新軍團的番號,和後備軍團的正式番號。
有格納公爵出面申請,四個軍團的番號對帝**部來說,並不算是什麼為難的事情;處於兩線作戰中的帝國,軍團的覆滅和新建,是最尋常不過的事情,沒有人會在意四個軍團的番號。
無論是苦惱不已的查理大帝,還是焦頭爛額的軍務大臣庫倫公爵,他們關注的是前線大軍的具體數量,而不是前線大軍的軍團番號;混亂的戰爭,早已經將番號變得不再那麼重要。
以往帝**部在判斷駐軍兵力時,只需知道有幾個軍團就能知曉總兵力的多少;現在幾乎所有的軍團都被不同程度的打殘,番號數量已經不能代表兵力的多少,其重要性大為減弱。
格納公爵親口承諾下來這件事情以後,白峰直接在自己的第四路大軍開始新建三個軍團;第七聯隊的阿薩西斯,突擊聯隊的阿託斯,預備部隊的烏帕達馬,被白峰任命為這三個軍團的軍團長。
與此同時,後備軍團的副將博內拉和卡羅爾,卻是被白峰抽調出來;不僅是他們,還有第七聯隊、突擊聯隊、預備部隊的一些核心將領,都被白峰從他們原有的部隊抽調出來。
一旦白峰順利得到帝**部的四個軍團番號,第四路大軍下屬的常備軍團數量將達到六個;其中,三個軍團由鐵血五虎將中的三人擔任軍團長,三個軍團由自我成長的系統將領擔任軍團長。
這樣一來,第四路大軍中城防軍的力量與白峰嫡系的力量,將達到一個微妙的平衡;哪怕白峰知道龍德施泰德侯爵不會與自己爭權,但城防軍一系將領的籠絡,依舊是白峰必須去做的。
第四路大軍的二十二萬五千將士,這六個常備軍團就佔了十二萬;剩下的十二萬五千將士,五萬被戰鬥叢集佔用,五萬被烈火軍團佔用,另有兩萬五千可供白峰自己安排。
出於戰鬥叢集純潔性的考慮,拉諾基亞的鐵血衛隊被白峰從戰鬥叢集中抽調出來,作為獨立的作戰單位而存在;為了不讓戰鬥叢集的規模縮減,第七聯隊和預備部隊都得到了進一步的擴充。
原先只有一萬兩千將士的第七聯隊,直接擴充至滿編一萬八千將士,預備部隊則擴充至滿編一萬六千將士;擴充之後,第七聯隊就成了戰鬥叢集規模最大的部隊,預備部隊與突擊聯隊同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