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人種樹,後人乘涼”
從此,東魏國迎來了高澄的時代。
高歡是經歷過大風大浪,城府很深的人,勝日高昂,週日儼然,如日中天,年齡又大出了元善見很多,沒有文教,常只事論心,不賞以非,非常懂得為人處世和為官之道。
加上前面元修遠走關中的糾結,高歡有點於心不忍,不管人前人後他還是對元善見非常尊重的,尊重歸尊重,但是東魏國的家還得是人家高家來當,什麼叫權臣,這就叫權臣。
換高澄就不一樣了,倆人歲數差不多,高澄只比元善見大了5歲。
其輩分就有點不一樣了,高澄娶了元善見的親姑姑,清河文獻王元則的女兒,元季蔥,比高澄大25歲,別看季蔥到了中年,長相還和小姑娘一樣年輕俊美,對如何拉攏男人的心,已經練得爐火純青。
而姑姑是姑姑,侄子是侄子,就像當年的元修和永熙公主一樣,這場沒有愛情只有利用的婚姻,絲毫沒能拉近二人的距離,高澄從骨子裡是非常看不起他這個侄子的,因為在接下來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此二人都將成為東魏國最高層鬥爭的焦點物件。
所以很有必要對他們的體貌特徵,和性格作風做一個簡單的相對比較,先從面貌上來講,二人都屬於美儀風,雖然比不過項羽和潘安,但長相也屬於中上等,元善見號美姿儀,風度翩翩,風流倜儻,經常喜歡穿一身裘皮大衣。
高澄13歲娶元季蔥時神情俊爽,身高八尺,高鼻深目,像是吃了激素一樣的早熟,長大後更是風神秀慧,姿態俊美,一樣的英俊瀟灑,高家都是帥哥,看看蘭陵王高長恭的長相就知道了,要是先人長的歪瓜裂棗,後人又能好到哪裡去?所以說基因很重要。
從愛好上講,倆人都是能文能武,元善見從小就喜歡研究兵書戰策,寫詩作畫。
每當逢年聚會,總喜歡讓群臣即興賦詩為樂,而且還能力舉石獅以為常,立而不動,射箭百發百中,這顯然有點誇大的分量,人力絕對不可能達到這種力量。
高澄喜歡遊山玩水,也是常常力舉石獅,一文一武,同樣的文武全能,不同的卻是二人的脾性。
俗話說人不可貌相,外表只是一個具有欺騙性的東西,在元善見威武勇猛的外表下,其實隱藏著一顆最為脆弱的心,因為他從小就淪為高家的掌中玩物,他一直在安安穩穩的當著傀儡,就這是性格有力的證明。
高澄和曹操一個德行,不喜歡小姑娘,就喜歡那種風韻的老孃們,這口味到是和我有點像,老孃們自然有老孃們的好處,有一句話說的好50坐地能吸土。
長期的鬥爭,讓他的個性和作為極度缺少自由發揮的空間,而在同樣俊美的外表下,高澄卻少壯勇猛,文文靜靜,看似柔弱實則狂野,表裡不一的多。
更為重要的是,高澄非常的渴望權利,對權利有著極為迫切的慾望,高澄打小就聰明,揣摩心思的能力超強,這一點就連他的老師,杜群都豎起大拇指稱讚。
高歡看到有一個這麼聰明的兒子,曾經試著讓他參加東魏國事,他不光做的好,也說的頭頭是道,這一刻起高歡就認定將來這個兒子是自己的接班人。
東魏的天平元年,公元548年。
也就是元善見被正式立為傀儡的那一年,14歲的高澄被任命為東魏尚書令,大司馬,幷州刺史,就相當於現在的省級幹部兼監察院院長兼三軍總司令,年僅14歲就身兼數職,大丈夫當如是。
天平四年,十六歲的高澄便開始入朝輔帝。
“並賜入朝不拜,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
因為年齡小,那些國家棟梁對他沒有抱太大的希望。
“一個毛頭小子,再怎麼輔佐皇帝也就使那二兩的能耐”
沒想到高澄上任後,紀律嚴明,事無寧治,遠超當時逐漸強大的南梁國,人人為之震恕,他也就開始樹立威望,贏得滿朝文武的贊同。
天象元年,18歲的高澄升任吏部尚書,進行了變法,開始選賢任能,大刀闊斧的改革東魏,還果斷的罷免了幾個資歷尚老,翫忽職守的尚書郎。
兩年之後,滿20歲的高澄又被加封為渤海王,民六萬戶,令中書縣,世襲罔替。
眼看著東魏國庫的收入一年比一年少,為了懲治那些喜歡摸錢的大臣,高澄推薦吏部朗崔先為御史中尉,糾察豪權,無為,那是風馳電掣,六親不認,只要你違背體制,我就得收拾你。
元老闆碰到這麼個半生不熟的主,可以說苦日子才剛剛開始,慢慢熬吧,相信總有出頭之日,還有就是他開始患上了三高恐懼症。
“怕高歡,高澄,高洋”
青雀暗指元善見,鸚鵡暗指高歡,說的就是當時東魏會出現一個像高歡一樣的人物把持朝綱,還有一個一敗塗地的少年天子所處的艱難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