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措手不及 (第1/2頁)

“陛下,我要揭示安華郡帝的陰謀,這個女人是他找來的假郡主,其實是三百里外一介船孃而,什麼自小與親生父母分離,呸!安華郡帝費盡心機找上她,便是看她長相與皇后酷似,為了可以取信皇后,他還特意找來名醫,費盡心機替她點上那顆紅痣,說……用什麼水一洗便掉!陛下如果是不信,大可以請宮中太醫一試!”李龍還嫌棄臨陣叛變不敷狠辣,毫不遲疑再捅了一刀。

如果請了太醫來驗看,很快便會戳穿一切。女人吃了這一嚇,驀然變得表情蒼白:“是……是郡帝給了奴僕銀子,奴僕著實是迫於郡帝勢力才不得不應允的呀,陛下,求您饒命,饒命啊!”

她邊說著邊冒死地在地上叩頭,心頭無比痛恨自己一時貪財應了此事,幾乎連腸子都青了。

蕭冠雪長浩嘆了一口,獨孤勝大勢去,無可挽回。

皇帝眉眼之間滿滿都是肝火:“獨孤勝,現在你有什麼話說?”

全部人的目光都密集在安華郡帝的身上,他的面貌由白變青,由青又轉黑,很後化為一片暮氣沉沉,一張嘴張張合合,幾乎不知該說什麼才好。

姜皇后冷冷睨視著他:“獨孤勝,我斷想不到你居然會為替樂貴人報仇而出此下策,你那親孃是自己做錯了事才會被帝爺懲罰,此事又與青婕有什麼相關?你要記恨便記恨我好了,如何可以想出如此的惡毒的招數來委屈她!”

眾人立馬便想到上回在姜帝府發生的一幕,曾有人口口聲聲說周採元是他的妻子,拿出的卻是孫佳麗的物件。今日獨孤勝故技重施,竟想出委屈人家出身青樓的陰招,如果非李龍當殿懺悔,只怕周採元真是跳進護城河也洗不清了!

一個女人的名節何等緊張,獨孤勝一而再再而三搬弄周採元,目的是為了打擊姜皇后而,這一切都是姜帝府的內鬥,卻偏巧選在今日如此緊張的宴會上抖出來,獨孤勝的確是目無君帝,無齒敗德!

周採元這才站起,盈盈擺倒:“陛下,娘娘,青婕自入府以來便連續不得兄長稀飯,這一點同事們都是曉得的,可我萬萬想不到他竟會痛恨我到這個地步,乃至不吝犯下欺君之罪,也非要陷我於絕境。唉,早知如此,青婕情願離開帝府,也好於見到母親尷尬——”

獨孤勝一口沒喘息過來,撲通一聲跪倒在地,面上是沒有紅色的蒼白,他不是被周採元壓跨的,而是被欺君之罪四個字給生生壓跨了。如何辦,如何辦,他該如何辦?李龍和假郡主都經承認惡行,指證他是幕後主謀,他罪犯欺君,該如何辦!

皇帝無比掃興地看著面前這一幕,向著姜帝道:“這是你的家務事,朕不該隨意插手,既然鬧到朕跟前來了,朕也不得無論。”

獨孤勝額頭一滴盜汗落到了青磚之上,他幾乎立馬便要抬起頭向太子求救,可現在如果是他敢把太子拖下水,那太子第一個便毫不會放過他。至於蕭冠雪……對方是送了個與皇后長相酷似的美貌女人給他,一切主張都是他自己所為,人家壓根沒有插手此事。思及此,他的身子不可以自股慄起來,他感應無比懺悔,他不會做出如此自毀城牆的事,可問題的環節在於樂貴人的死給了他很大的打擊,他雖然裡頭上勉力裝作沒有受到任何影響,可事實上他感應怕懼,他怕懼周採元的功力,也怕懼對方的殘暴,因而想到先發制人,誰知卻會被人反將一軍,落到這個地步著實是咎由自取,怪不得他人。

姜帝跪倒在地,脊背隱約顫抖,堅毅的面容現在經一派風霜之色。他只是低著頭一聲不響,獨孤勝罪犯欺君,如果皇帝真正窮究起來,只怕他一顆腦殼壓根便不敷砍的!自己如果貿然替他求情,非但救不了他,只會帶累整個姜帝府。

皇帝看著姜帝的神志,隱約覺察到對方內心的難處,便轉頭道:“皇后,你認為如何?”

皇后不冷不熱地道:“陛下,養不教父之過,如果帝府是個有禮貌的地方,一個庶子也不會當眾責怪自己的母親左袒,更不會毫不知恥地當著眾人的面自曝其短。這裡是皇宮,不是小孩子過家家的地方。陛下寬宏,不會計較這種不懂事的東西,但太過寬仁反倒放縱了惡人,未來上行下效,完全失了體統和禮貌。依我看……極刑可免活罪難逃,看著皇后份上,這欺君之罪便罷了,只是今後以後他再不該存身於朝堂之上,否則定然貽害社稷,禍及庶民。”

獨孤勝一顆心驀然沉了下去,眼睛突然燃燒起來,卻只能死死佝僂著背,一動不動地跪著。

皇帝便點了頭:“既然皇后如此說了,那便免了獨孤勝的極刑,褫奪他一切周號,貶為庶人,下去吧。”

獨孤勝跪著一動不動,猶如化為一尊雕像,沒有半點反應。

皇后冷冷地挑起眉頭:“為什麼還不湯恩?”

獨孤勝驀然閉目,深吸一口,心頭竄起一隻長著獠牙的兇獸,經便要當殿躍出。環節時候,姜帝狠狠踢他一腳:“不要命了!”

他突然甦醒過來,滿身卻經被盜汗溼透:“湯主隆恩。”剛剛要站站起,卻因為膝蓋一軟,幾乎又跌倒在地。左萱並未站起來替他求情,是悄然望著他,一步一步,腳步踉蹌地離開了大殿。

眾人很快轉回目光,一個失敗者而,不值得任何人眷注。

最新小說: 明末最強族長 大乾第一青樓少主 北宋之天生反賊 小關公 錦衣狀元 騙了康熙 琴晚天下 鳳圖春史 史路沖天 本宮只會心疼王爺 替嫁后王妃撿起了馬甲 汝窯瓷盤傳奇 禮記 重生之橫掃天涯 大唐西寧王 納蘭溪 驚鴻夫人 權寵嬌娘 三國之志在千里 帶著寶蓮燈滅五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