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連幾天的重複試驗,都取得了基本一致的試驗結果,陳耀華知道訊息後,自然非常高興,他親自到現場檢視試驗情況,觀察試驗過程,並深有感觸地說:“技術上的事,有時候就像一層窗戶紙,只要捅破了,才發現並沒有天大的秘密,但要捅破這層窗戶紙,可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需要深厚的基礎知識和豐富的工程經驗,否則,那層窗戶紙就是一堵牆,甚至一座高山。”
周玉明點頭贊同道:“搞科學試驗,也跟文學創作有共同之處,有時候還需要一點靈感。”
“但靈感是建立在深厚基礎知識和豐富實踐經驗之上的,就像從事文學創作,如果一個人連起碼的構思和敘事邏輯都不懂,連一個完整的故事都講不出來,無論如何是不會有靈感的。就說你這次提出的技改方案,如果沒有對聚合反應原理的深刻理解,就不可能想到引發劑區域性濃度過高,會使熱量聚集,從而導致溫度大幅波動,過程難以控制;沒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即使知道了原因,也提不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這是陳耀華對周玉明的工作發自內心的褒獎,但周玉明非常謙虛,“也有偶然成分,可能是碰巧了。”
關於靈感問題,自然不可能成為師徒二人交談的重點,陳耀華把話題轉到工作上,“玉明,現在試驗取得了這麼好的結果,其他試驗條件還需要繼續驗證嗎?如果沒有必要,你明後天就可以回到你的工作崗位。”
跟陳耀華一樣,周玉明是個做事極其認真的人,“既然過來幫忙,我那邊現在事情又不是太多,那就不在乎再多待幾天,一方面把現在的試驗條件做進一步的驗證,使其更具說服力,另外,我還想驗證一下液相加料的試驗條件,看看在那種情況下,還會出現什麼樣的結果。”
對於周玉明的探索求真精神和工作積極性,陳耀華除了支援鼓勵,當然不會再說別的。
利用四個班次,周玉明班組對液相加料方式進行了驗證,試驗結果證明,這種方式對提高樣品的效能指標沒有多大幫助,但卻增加了裝置的複雜程度,跟連續滴加的補料方式相比,沒有任何優勢可言。
周玉明把試驗情況向陳耀華做了詳細彙報,在跟田海濤進行一番交流後,他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崗位。
名義上對周玉明的方法進行驗證,實際上田海濤接下來的試驗只是簡單重複,因為周玉明已經對自己的方法進行過多次驗證。
有了成功的方法,田海濤負責的課題很快就完成了工業化試驗。按照工作程式,試驗完成後,第一件事便是編寫試驗報告,但在報告署名問題上,田海濤非常犯難,反覆考慮後,他把自己的名字排在第一位,陳耀華排在第二,課題組另外幾名技術人員依次排在後面,最後才是周玉明的名字。
陳耀華是TSM研究室主任,任何課題的試驗報告編寫完成後,都要送到老陳那裡稽核,當他看到報告署名時,毫不猶豫地劃掉了自己的名字,把周玉明的名字提到了第二位。
第二天,田海濤來主任辦公室取報告,準備送去列印,當他看到報告封面的署名變化時,非常驚訝地說:“主任,你的名字怎麼劃掉了?”
“我又沒做什麼工作,把我的名字寫在上面幹什麼?”陳耀華若無其事地說。
“沒有你的指揮排程,我們這個專案的工業化試驗不可能成功,怎麼能說你沒做工作呢?”
“海濤,咱們之間就不要說這些客套話了,凡是我為你做的事,都是我應該做的,也是心甘情願做的。所以,我要是在這份報告上署名,尤其是名次還這麼靠前,那就有沽名釣譽的嫌疑了。”
“主任,跟別的課題不一樣,這是我第一次任課題組長,又是第一次獨自帶課題,中間遇到了很多困難,都是在你直接或間接的幫助下得到解決的,就衝你對該課題的貢獻,也應該署上你的名字。”田海濤真誠地說。
“海濤,我感謝你的好意!但我是TSM研究室主任,咱倆之間畢竟還有一層師徒關係在裡面,從某種意義上說,幫你解決技術問題,還包含了一層私人關係,我是真心願意幫助你,沒想得到任何回報。倒是玉明為你們的課題做了那麼大的貢獻,他才應該得到尊重。”
在陳耀華執意拒絕下,田海濤不再堅持,但他對周玉明的排名做了解釋,“報告上不是有玉明的署名嘛,雖然排在最後,但並非不尊重他的貢獻,當時的情況是我和你排在前兩名,如果把玉明排在前三,我怕組裡的其他技術人員有意見,因為他們一直在課題組工作,而玉明只是臨時過來幫忙,前後加在一起,也不到三個星期時間。”
“行啦,我不管你是怎麼想的,就按這個順序署名吧,我就不跟著參合了。”陳耀華歷來淡泊名利。
“可是,玉明在課題待的時間那麼短,把他排在第二名合適嗎?”
一聽這話,老陳神情嚴肅地說:“海濤,我要糾正一個認識,玉明在你們的課題待的時間確實很短,但他對你們課題的貢獻有多大?你應該很清楚!那些自始至終都待在課題組的科技人員,當你們的課題遇到技術難題的時候,他們在幹什麼?有誰向你提出過哪怕一點有益的建議?這樣的人跟普通試驗工人有多大區別?把玉明排在第二位,有誰不服氣,讓他來找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