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錢章良和孫良才的積極表態,同為課題組長,一組的馬學遠再怎麼消極,起碼錶面上不會再表現出來。
對於TSM材料工業化試驗專案,光有積極的態度是不夠的,陳耀華需要他們提出自己的建議,“你們三位以前跟外面的企業合作搞過工業化試驗,多少總該有些經驗,談談你們的看法吧。”
“我覺得首先要確定一個規模,雖然是試驗,但畢竟具有一定的工業生產性質,比如每一批或每一天的產量是多少?只有把裝置規模確定下來,才能做投資估算,而這也是工業化試驗立項報告的一項主要內容。”孫良才首先說道。
錢章良接著建議:“TSM材料的生產規模是一方面,另外,各種原料需要多少?也要確定一個規模,特別是這幾種在市面採購不到而需要自己生產的原料,我估計僅靠現有小試裝置是無法滿足工業化試驗的,這方面是否需要投資?在做工業化試驗立項報告時,千萬別忽略了。”
“學遠呢?別不說話,也談談你的建議和經驗。”見馬學遠心不在焉的樣子,陳耀華點名要他發言。
“我沒有建議也沒有經驗,一切聽你的安排。”馬學遠無精打采,顯得十分消極。
陳耀華當然不會放過對方,“我開始就說了,完成工業化試驗是TSM研究室全體職工義不容辭的責任!學遠是試驗一組的課題組長兼專案負責人,我想鄭重提醒一句,你用如此消極的態度對待工作,這樣的做法是錯誤的!”
“我怎麼消極了?一切都聽你的,難道也不對!”
“就衝這句話,你就是消極對待工作!學遠你以前也跟外面的企業合作過,說你提不出一點建議,誰能相信?”陳耀華認為,提不提建議倒無所謂,這種消極對待工作的態度,絕不能縱容姑息。
馬學遠本來對錢章良和孫良才的言行不以為然,兩位同事對他的態度也視而不見,大家職稱職務相同,資歷水平不分伯仲,知識分子喜歡獨立思考,同事之間對事物有不同看法完全正常,這種情況放在學術探討層面沒有問題,但對待工作卻不能我行我素,否則,任何事情都幹不成!
在陳耀華的逼迫下,馬學遠低下了頭,過了一兩分鐘,極不情願地說道:“工業化試驗不可能在實驗室中進行,在立項報告中,別忘了工業化試驗需要建設新的場所,那也是一筆不小的預算。”
大家做了些補充,陳耀華最後總結,“大家覺得把工業化試驗規模定在多少比較合適呢?”
“我們三位都是做原料的,TSM材料的用途、各領域的現實需求和上級部門對該專案的要求等等情況,還是你最熟悉,不用商量,試驗規模最好由你定。”孫良才建議道。
陳耀華想了想,“好吧。工業化試驗的主要目的是解決工程問題,為將來的工業化大生產打基礎,其次才考慮產品的現實應用。從這個目的出發,我認為將規模確定在每天三百公斤,也就是除去裝置檢修等因素,每年生產一百噸的規模比較合適。”
“這就行了,你們再給出TSM的原材料消耗定額,就能大致知道將來各組需要配套生產多少原料。”
最後,陳耀華佈置任務,他要求沿用小試期間的組織構架,每個試驗組由組長負責,編制本組的工業化試驗場地、裝置和資金等要素需求計劃,並報到他那裡匯總。
十一月底,521工程工業化試驗專案立項報告獲得部裡有關機構批覆,天晨材料研究院準備啟動專案建設。
按照立項報告提出的計劃,整個521工程包括原料自備和TSM材料合成,以及倉儲和簡單的辦公生活休息區,需要佔地八到十畝,天晨材料研究院東南角那塊空地,基本可以滿足需要。
聯想到部裡劉司長的那次談話,陳耀華認為,521工程除了完成眼前的工業化試驗,似乎還應該有更長遠的打算。他找到梅院長談及自己的想法,覺得應該把眼光看的遠一點。
“你能說得具體點嗎?”梅院長略感興趣地問。
“梅院長,還記得部裡劉司長那天說的話嗎?因為TSM材料對工農業生產和國防建設變得越來越不可或缺,而且從趨勢上看,對這類材料提出的要求越來越高,在521工程工業化試驗完成以後,他希望咱們馬上開展工業化生產,儘快實現產業化。”
老梅點了點頭,“記得,可那跟眼下的工業化試驗又有什麼關係呢?工業化生產或產業化,是下一步的事,到時候再說吧。”
“梅院長,將來的工業化生產有兩種模式,一種是跟外單位合作,另一種在本單位進行,你認為有沒有由天晨材料研究院自己搞產業化的可能?”
“這個嘛......,誰也說不好。”梅院長思慮片刻,“你為什麼關心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