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不管伺服器作業系統是否賺錢,這個領域必須要牢牢的把握住,就算未來真的無法透過正常途徑來達到目的,那麼幹脆也跟著採取免費的方式,來將競爭對手給驅逐出市場。
只是目前還沒有窮盡自己的能力,並且目前的形式也算不上多麼的糟糕,至少在技術層面,繁星軟體公司還是處於領先地位。
Unix採取免費模式,也只是穩住了他們自己的陣腳,要說達到大舉反攻的程度,還沒有這個能力,他們自己也知道目前的局面很難打破。
所以接下來,雙方發力的方向都是放在下一代伺服器作業系統上面,以Unix的技術實力,想要達到目前繁星軟體公司的伺服器作業系統的水平,努努力還是有可能的。
好在繁星軟體公司也明白這個道理,想要在接下來的競爭當中佔據優勢,必須拿出更具震撼性和顛覆性的作業系統,形成碾壓之勢,將對方以最短的時間逐出市場。
儘量不要讓自己陷入到拉鋸戰當中,不僅賺不到錢,反而會因此投入巨大的精力來維持,可能會影響企業下面的其他業務。
而且在商業伺服器作業系統領域丟失市場的話,對於我國目前的企業軟體生態帶來很大的影響,可能短期內看不出來,從長期來看,很可能會慢慢的丟失自己的優勢地位。
倒不是他們的作業系統會禁止我們的企業軟體,而是他們釋出作業系統之前,往往內部就先得到相關的技術資料,能夠快人一步做好佈局。
一步先在傳統軟體領域還不會特別的明顯,但是步步先,優勢就會逐漸的明顯,最後我國良好的軟體發展形勢就會功虧於潰。
這也是為什麼趙一認為形勢緊急之下,就算是不賺錢也要穩重,並且將市場逐漸爭奪過來,到那時候不能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了。
就像我國的網際網路企業,就是因為基礎技術都是我們自己搞的,相關理論建設也是我們自己建立的,導致我們在網際網路領域佔據先機。
別說是趙一對網際網路業務提供指導,就算沒有他的指導,我國也會在網際網路領域領先於其他國家,這是先導優勢所致。
同樣的方法,在移動網際網路同樣在使用,透過掌握智慧手機、行動通訊技術等,我們在移動網際網路上面同樣是佔得先機,將裡面最肥美的蛋糕提前給切下來了。
不過,以目前我國的軟體水平來看,還不至於無路可走,至少我們是處於優勢地位,只要將技術優勢持續擴大,並且將技術優勢的效果發揮出來,競爭力還是非常的強。
工具軟體只是一個大的分類,由於涉及的軟體種類眾多,只能使用這個名稱來概括了,將工業軟體、工程軟體、半導體軟體、科學研究軟體、個人工具軟體等,都納入其中。
不說那些個人娛樂工具軟體,光是具備一定分量的高難度軟體系統,種類就多達上百種,名副其實的工具軟體王國。
像辦公軟體,就技術難度而言,在這些高水平工具軟體當中,甚至都排不上名號,被歸為個人工具軟體當中。
現在繁星軟體公司針對旗下的工具軟體,進行全面的更新換代,主要的變化就是加入了人工智慧核心,全面提高這些工具軟體的效率和效能,功能也得到了極大的加強。
不過這些智慧化工具軟體,不會第一時間對外推廣,而是率先在兄弟企業裡面使用,一方面是為了保持兄弟企業的優勢地位,二是在使用的過程中能夠更好的發現問題。
這種方式一直在使用,最好的留給自己,再將內部老版本推向市場,而且這麼做,推向市場的工具軟體產品,成熟度往往更高,因為這些軟體已經經過了超大規模的驗證。
而他旗下的企業,也願意當這個小白鼠,一方面是對繁星軟體公司有信心,或者說是對老闆提供的技術有信心,另一方面則是這麼做能夠繼續保持自己的領先優勢。
在承擔必要風險的情況下,獲得更大的利益,只要風險可控,那麼就是一件值得幹的事情,至少之前這麼做的效果還是挺明顯的。
現在加入了人工智慧核心的工具軟體,進化程度比之前還要高的多,已經算不上是簡單的升級了,可以說是得到質的提升。
而且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裡面,這些智慧化工具軟體,都不會輕易推向市場,而是對現有工具軟體進行常規性升級換代。
主要是因為智慧化工具軟體和普通工具軟體之間的代差太大,按照現在全球軟體行業水平,根本就沒有必要拿出如此厲害的大殺器。
雖然工具軟體領域,很多軟體系統的技術含量非常的高,但是按照市場規模而言,反而不如通用軟體。
別看繁星軟體公司的工具軟體多大上百種,但是加起來的營收也才2000億元左右,其中個人軟體收入佔據了很大的比例,例如辦公軟體。
除了將這些工具軟體智慧化之外,繁星軟體公司還在加緊進行雲端化改造,這項工作其實完成的也差不多了,等到過年之後,再陸續進行釋出。
並不是所有的工具軟體都會雲端化,最典型的就是半導體工業軟體類別,一是全球使用者是有數的,雲端化並不會帶來多大的客戶增加,二是資料保密的需要,半導體企業不會選擇雲端化產品。
雲端化產品,主要是針對像辦公軟體、影象處理軟體等,這種資料保密性要求較低,同時市場擴充套件潛力巨大的產品。
而且這些產品雲端化之後,可以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務,例如辦公軟體裡面的模板、主題等等都可以賣錢,增加企業的收入。
同時降低常規功能的使用費用,擴大使用者基數,提高服務型產品的收入,說到底,就是使用網際網路思維來經營傳統軟體產品。
這三塊軟體業務加起來,讓繁星軟體公司的營業收入突破了2萬億元大關,如果將這個訊息傳出去,不知道會引起多大的轟動。
任誰也沒有想到,之前被看不起的軟體領域,被稱作為硬體附庸的領域,竟然有如此大的市場規模,甚至比那些工業巨頭還要賺錢的多。
當然,天樞機械公司公司的負責人譚德林,幸好知不知道繁星軟體公司的營業收入,不然他剛剛覺得揚眉吐氣,就要再一次被無情的打擊。
說實話,趙一本人也沒有想到,繁星軟體公司在去年竟然表現的如此兇猛,超出了他的預料之外,本來以為比較穩定的企業軟體領域,竟然突然爆發了,甚至比之前還要迅猛。
不過想想也就釋然了,企業完全是市場化的產物,之前市場競爭可能沒有那麼激烈,傳統方式經營企業算是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