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來跟潘哲提出的這些要求,並不是心血來潮。
從徐來答應前往海上研究所開始,徐來便盤算著,若是完成了任務,該向總部要什麼獎勵。
獎勵有兩種。
一種是徐來提升個人實力所需要的強化血清、粒子加速消除器等等;
另一種是衛星城所需要的各種戰略物資,包括人才。
這裡面,哪一種更急缺?
顯然是戰略物資。
即便沒有強化血清,實力不能進一步提升,徐來現在也是個A級突變者,對付空間裂縫可以說完全夠用了。
畢竟他又不經常和其他強大的突變者打架鬥毆。
但衛星城沒有戰略物資,那就狗屁不是。
現今階段,衛星城有三方面的短板。
其一是人口,人口只有八十三萬;
其二是經濟,八十三萬人口靠著耕種、畜牧、收保護費能帶來多少經濟?
其三是工業產能,這項就更不用說了,衛星城的工業產能等於沒有。
這三方面,相互掣肘,相互制約。
少量且處於完全處於農耕狀態的人口無法解放出足夠的生產力,讓衛星城的經濟和工業進一步發展。
反過來說,經濟和工業又掣肘了衛星城的最大人口容量。
人口方面的短板雖然抑制了衛星城的發展,但徐來可以透過接納遊民來解決,這樣他可以用一部分人口來發展工業,帶動經濟。
但這其後,有一個問題是衛星城的硬傷。
不是短板,是硬傷。
那就是能源問題。
發展工業,不論是重工業還是輕工業,甚至僅僅是擴充人口,都需要大量的能源。
先前徐來繳獲天然氣礦的時候,粗略估計若將該礦用來發電,可以為衛星城八十三萬居民提供五十年的電力。
這看起來很唬人,但莫忘記,這裡的供電五十年,是供“居民用電”五十年,而非“工業用電”五十年。
所以徐來才要總部幫他建造十座大型電站。
然後,徐來再去其他的城池或是大
型遊民組織那裡收購煤炭和天然氣。
這樣,能源短時間內便不成問題了。
而五十億新幣的撥款和工業方面的專項援助,可以解決衛星城起步階段資金和技術方面的問題。
這樣的話,不出十年,快的話甚至五年,徐來便能將衛星城發展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小型城池。
到時候,衛星城坐擁上百萬人口,能源完全自給,工業產品可以外賣,徐來將可以調動大量的資源來進一步發展城池或是進行對空間裂縫方面的研究。
豈不妙哉?
潘哲並不知道徐來心中這些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