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網路小說 > 靈異小說 > 晚唐浮生 > 第六十九章 第二次科舉改革

第六十九章 第二次科舉改革 (第1/2頁)

高氏入宮之時,邵樹德正在與宰相們商討新的科舉方案,即本朝以來第二次科舉改革。建極四年的時候,大夏科舉第一次改革,主要有三項。

第一項是卷面譽抄,主要是防止考官透過筆跡以及卷面上的特殊記號認出考生。第二項是糊名,也就是把名字遮住,不讓考官看到。

第三項是降低詩賦比重。簡單來說,第一場雜文考試中,考生所寫的詩賦中有犯韻、錯字的情況,仍可算透過。

比如,當年有考生寫的六韻十二句律詩中,三處犯韻,也被打為及格透過了。

所謂雜文,是科舉考試的第一場,考察考生們的寫作能力,包括詩、賦、論、歌、表、箋等在內的不同體裁、格式的命題作文,每一個體裁的文章都要合格才可。

最近幾十年,詩賦的重要性已經低很多了。畢竟國家多事,考官們更看重第三場策論。詩賦只要寫得中正平和,不犯錯誤即可,文采已經不是特別看重。

甚至於,以往不太受人看重的論文,也開始走俏了,有考生就憑藉一篇《演論》得到考官青睞。

毫無疑問,建極四年的這項改革,等於進一步降低了詩賦的重要性,三處犯韻都能被透過,明顯利好文風不盛的老少邊窮考生。

「建極十年科考定於三月末。」邵樹德喝著剛送給大諲撰的紫筍茶,道:「雜文一項詩賦不再必考,體裁不限。」

「是。」陳誠、趙光逢、蕭蓮、裴贄、盧嗣業、裴禹昌等人紛紛應下。

雜文這場考試,一開始其實並不是必考詩賦,到唐玄宗時才成為定製。安史之亂後,詩賦有時候是必考,有時候非必考,邵樹德這次欽定詩賦不再是必考專案。

當然,學還是要學的,萬一考到了呢?當別人寫的詩賦不忍猝睹的時候,你寫得很不錯,那就是加分項。

「第二場帖經考試,現在是幾道?」邵樹德問道。「五道。」禮部尚書裴禹昌答道。

自唐以來,帖經考試五道、十道甚至二十道都有過,今只有五道。

帖經相當於填空。即把經書翻到某一頁,左右兩邊掩沒,只留下中間一列,再把這一列中任意三個字蓋住,讓考生寫出被蓋住的三個字,三字為一帖。

這一項考察的是背誦能力和記憶力。

最開始就是隻考五道,要求是「五經通三」,即至少對三道才算過。邵樹德瞭解過,近年來被這一項刷掉的考生不少。

「近年以來,此道稍墜。」他說道:「上至元輔,下及庶僚,雖負藝者極多,能貼經者甚少。恐此一節,或滯群才。」

邵樹德這話的意思是,讓你們這些宰相來考帖經,都不一定能得60分。

有些考生或受戰亂影響,或因生計艱難,讀書背誦的時間大大減少,這一項不宜過難,因為容易刷掉一些有真材實料、精於實務的實幹派。

「五經通二、通三皆可。」邵樹德直接乾坤獨斷,降低了難度。

以前是60分,現在40分也行,這給一些偏科考生帶來了福音—有人默寫填空真不行,但策論寫得極為精彩,對國家大事有獨到的見解,如此改革後,他們的機會更多了。

「陛下,禮部曾提出增加對義考試,不知此事······」不光邵樹德提意見,宰相們也在想辦法改革,這會陳誠便提出了建議。

「對義」考試就是闡述對某段經義原文的理解。

這項考試也是近年來才慢慢提出的,歷史上五代曾一度加入考試,放在帖經之後,即考完雜文、帖經之後考對義,三場都考完,再考策論—考試的順序,其實也有過變化,有時候第一場考帖經,但晚唐五代的順序是雜文、帖經、策論。

聽完陳誠

的話,邵樹德仔細想了想。

「可以加進去試試。」只聽他說道:「考五道,通三即可。」

具體通幾道,其實也是有說法的。畢竟錄取名額有限,通三道是及格,五道全對也是及格,但在選拔之時,還是有區別的。五題對三題,只表明你不會被當場黜落,究竟能不能考上,也不一定。

「策論不用改了,但考試題目需要更加切合實際,比如黃河治理、草原貿易等等,這兩年的題目就很好。」邵樹德說道:「如此,雜文、帖經、対義、策論,一共四場考試,題也不多,兩三天便可考完。」

「是。」群臣齊聲應道。

「最後,朕決定,將一年一考,改為三年一考,錄取員額不變。」邵樹德又道。

此話一出,大夥稍稍有些震驚,但其實也在他們意料之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大夏已經漸漸不需要那麼多官員了。

在最開始的時候,邵樹德為了拉攏文人,又是讓依附自己的蕭遘等人收卷子,接受考生投靠,又是提高錄取員額數目,狠狠刷了一波文人的好感。

一般而言,這都是自己人。

大夏開國之後舉行的科舉考試,錄取的進士更是自己人。

但現在出現了一個問題,即朝廷控制的地盤越來越大,剩餘尚未控制的州縣越來越少,對官員的需求已經沒那麼大了,那麼適當降低錄取人數,也就成了必然。

最新小說: 穆青傳奇之梨花塋 霓裳紅妝[八零] 朱元璋:咱後世子孫人人如龍 大唐:開局把李世民當親爹 大秦:我把文明火種灑向全世界 家父秦三世 魏央 陌上瀟瀟蘭花開 大唐全能奶爸 大明富商:老朱求咱去做官 前女友是女皇 大秦:金榜降世,祖龍求我監國 人間祠 漢末為尊 楚天子 紅樓之勁如松 紅樓假庶子 雲賞 許以長歡 半山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