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射手也有,一般是新進入中原的遊牧部落,還是草原的傳統打法。
一般而言,與中原交往越密切的胡人,走中原裝甲槍騎兵路子的騎兵越多,走傳統草原輕甲騎射路子的越少。
南北朝戰爭頻繁,從北朝來說,因為草原遺風,騎兵最被看重。步兵多為漢人,並不受重視。而且很多時候以饑民為主,訓練不足,戰鬥力很差,屢屢被騎兵沖垮。
但打著打著,胡人越打越少,各個政權不得不大量啟用漢人當兵,甚至以他們為主力,因此步兵越來越受到重視,軍隊建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戰鬥力越來越強。
為了對付這些越來越難纏的步兵,北朝政權不得不走上了一條騎兵重灌化的病態路子。具裝甲騎的大量列裝,可以說是中國史上之最,南北朝都有龐大的具裝甲騎編制,鎧甲越來越厚重,長槍變成了粗大的馬槊,且馬槊的直徑、長度也越來越離譜。
裝甲槍騎兵,至此發展到了巔峰,可以說後世金朝賴以成名的重騎兵、具裝甲騎在南北朝病態的同行面前完全不夠瞧,正面對打,估計要被南北朝的具裝甲騎打爆。甲沒人家厚,槍沒人家粗,人家還玩了幾百年的具裝甲騎戰術,堪稱專家級,完顏家的金兵真不好和人家比。
具裝甲騎確實對步兵產生了強大的衝擊,一開始屢屢得勝。
但被虐的時間長了,步兵也變得越來越專業,各政權在步兵訓練、裝備、戰術上的投資越來越大,重甲步兵大量出現,結果打得具裝甲騎找不著北。
這一時期,北朝步兵的戰鬥力達到了巔峰,讓價效比太低的具裝甲騎徹底退出了戰場——因為沒用,對付不了步兵,還非常耗費資源。
痛定思痛之下,各政權開始給具裝甲騎減重,提高機動性,同時探討是否可以讓槍騎兵重拾弓箭——使用大馬槊的南北朝騎兵是用不了弓箭的,因為馬槊太重了,必須雙手持著。
東西魏邙山之戰,西魏賀拔勝追擊高歡,手裡的馬槊槊刃幾次差點夠到高歡,最終還是沒能打到他,讓高歡跑了。事後賀拔勝很後悔,說有弓箭就乾死高歡了,可見一斑。
這一時期,出現了減重版的虎斑突騎。這種減重版的具裝騎兵在對付完全版的具裝甲騎時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效果,因為它機動性更強,在對付笨重的鐵罐頭時有優勢。
這一發現掀起了騎兵輕量化的浪潮,虎斑突騎一開始是鐵甲,後來變成了皮甲,再後來有部分人放棄了大馬槊,改用短兵器騎戰,以便能夠攜帶弓箭騎射。
不得不說,歷史是個輪迴。
到了唐代,騎兵輕量化已經成了主流,中原騎兵的路子也開始分化,有堅持傳統的槍騎兵,也有開始使用短兵器以及弓箭的騎射騎兵,但槍騎兵比重更大一些。這可能和中原騎兵需要協助步兵作戰有關,騎射騎兵對付步兵的能力太弱雞了,騎弓威力、射程都比不上步兵的步弓,使用短兵器衝擊步兵大陣時也很沒有威懾力。
反觀使用馬槊的槍騎兵,雖然不能使用弓箭,但馬槊勢大力沉,衝入步兵大陣內時有橫掃千軍的效果,對己方步兵的幫助非常大——嚴格來說,馬槊騎兵也不是完全不能使用弓箭,就是射箭時需要你停下馬來,頓槊於地,然後射箭,當然沒有且馳且射的使用輕便短兵器的騎兵方便了。
(四)隋唐
一點了,寫不動了,以後有空再修改更新吧。
寫這個,主要還是發現很多讀者對騎兵的認識仍然太籠統,太標籤化。不太清楚我國古代騎兵發展歷史和流派,騎兵裝備、戰術的傳統。
可能很多人對騎兵的印象就是蒙古人的騎射,但那真的不是中原騎兵的傳統。
中原騎兵,從西漢時實質上的騎馬步兵開始,就一直沒有脫離過步兵的影子,裝甲槍騎兵的發展便是明證。
同樣正規訓練的騎兵和步兵,騎兵正面戰鬥能力是不如步兵的,打不過。
騎兵的優勢是機動性,想打就打,不想打就走。
步兵的優勢是戰鬥力強橫,人是雙腿直立動物,雙腳踏地時所能使用的兵器,所能展現出的武藝,遠遠不是騎在馬上的人能比的。
南北朝時,敢正面衝步兵的騎兵基本沒好果子吃,甚至騎兵人數超過步兵時,上頭了正面硬來,也打不過,這種戰例很多。
睡了,有空再寫。
“晚唐浮生 ”查詢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