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心,我已經打聽過了。”包龍圖信誓旦旦道:“橋才斷三天,昨天上報紙,就算相關部門有什麼反應,也肯定沒我們快……”
“那就好。”方元輕輕點頭:“不過事不宜遲,現在就可以行動了。”
方元怕遲了生變,回到辦公室就直接打電話給相關部門。他才把事情一說,相關部門的負責人果然很感興趣。這相當於送上門的政績,哪個會往外推?
反正雙方可謂是一拍即合,然後就開始了串聯大會……
總而言之,等到方方面面的事情安排好了,那已經是三天以後的事情。在第四天早上,方元才算是與眾人浩浩蕩蕩來到了斷了橋樑的鄉村之中。
鄉村的位置比較偏遠,早上出發中午才到。說實話,鄉村的道路,肯定沒有國道那麼平坦寬敞,一路上沒少坑坑窪窪、坎坷不平。
顛簸了半天,在車子停下的時刻,眾人紛紛下來,吐的吐,腳步虛浮的虛浮,反正就沒有哪個還依舊保持精神煥發的樣子。
“辛苦了,諸位辛苦了。”
與此同時,一幫人紛紛湧了過來寬慰,而且早有預料似的,有人遞碗,有人奉瓶,紛紛送上了解暈的藥水、茶水、酒水。
眾人喝了水,又休息了一會兒,才算是緩了過來。
這期間,也少不了相互介紹,方元才知道,帶人來迎接大家的,那是當地縣裡的領導,還有鄉村幹部之類。
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在人家的地盤上辦事,如果沒有人家的配合,這事絕對辦不成,所以肯定要提前打招呼。
都說了,這事是各取所需,皆大歡喜,誰也不會阻撓。所以縣裡來人了,鄉村的頭頭更是一個不少,還有一大幫看熱鬧的百姓。
不僅如此,縣裡的記者,還有泉州方面的記者,也來了十幾個。等到大家恢復過來了,就開始收集素材,錄製影片。
先是把大大小小的領導採訪了一遍,然後輪到了方元登場,他特意蓄了幾天的鬍鬚沒刮,又戴了一副平光眼鏡,穿上衣鮮光亮的西裝皮鞋,年紀起碼大了十歲,一副成功人士的派頭。
在記者的鏡頭下,方元侃侃而談,說了一堆沒營養的廢話,等到鏡頭轉移開了,他才悄悄抹了把汗,然後遠遠走到一邊。
此時此刻,他才算是看到了斷的橋樑,據說這是鄉村通往縣城的主要道路,橋斷了百姓想到縣城,就需要繞一個不小的圈子,非常不便。
當然了,百姓也不蠢,在橋斷期間,也砍了兩根木頭,再編織一些竹藤,搭建了一條簡易的小橋,以代替原來的石頭橋。這條竹木橋雖然不大,車輛肯定通行不了,但是行人輕鬆走過不成問題。
當然了,在記者的鏡頭之中,這條竹木橋肯定是不會出現的,他們只會拍湍急的河流,還有空蕩蕩的橋面。這樣對比,才能夠顯示出重新修建石頭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而且也要說實話,石橋肯定比木橋堅固耐用,保質時間長。
所以對於方元公司的“義舉”,鄉村百姓還是十分支援的。在記者採訪的時候,一幫百姓也十分配合,說了不少感激的話。
一番忙碌,到了下午兩點多,採訪才算是告一段落。然後大家就在鄉村幹部的迎接下,紛紛來到了附近的一個山村。這裡已經有人準備了豐盛的酒宴,就等大家入席就坐了。
觥籌交錯之間,大家也吃得十分盡興,直到太陽快下山了,這場歡宴才算是結束。然後泉州方面的來人走了,縣裡的領導也回去了,一幫記者也散了。
不出意料的話,剛才的採訪肯定會在今天或者明天的電視、報刊上出現,之後還會有後續的跟蹤報道,不過那就要等工程正式開始的時候了。
一幫人走了,方元等人卻留了下來。畢竟他們是來辦實事的,肯定要留下來勘察地形,特別是修橋鋪路這樣的工作,絕對不能有半點敷衍。
送走了這幫人,方元也輕鬆多了,迎著夕陽餘輝觀賞群山盡染的景觀,然後覺得這裡的自然環境還是挺不錯的,當下隨口問道:“對了,這鄉村叫什麼名字來著?”
“生龍口……”旁邊有人回答。(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