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精圖治的帝王,想要江山圖治標青史,卻因為觸犯既得階層利益,觸犯所謂的讀書人利益,導致身後罵名滾滾。
即使強勢於秦始皇,因為“焚書坑儒”,也被罵了幾千年。
而百姓日報的出現,使得輿論工具第一次直接為皇權所掌握。
而不必再假手於讀書人。
要知道,那些人的解讀,通常是會進行扭曲的。
只挑對自己有利的說。
對自己不利的,則想盡一切辦法攻擊,扭曲,潑髒水。
現在,他們想潑也潑不了。
因為每期的百姓日報,都會詳細的做報道,訪談,解釋。
用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的語言和文字,用下面的百姓,清楚的說明。
除此之外,報刊還做了大量的專訪。
這是為了讓其更接地氣,也同樣可以成為朝廷瞭解百姓真實想法的一個視窗。
朱允熞順著一點點看去。
第一個是對普通農戶的專訪。
對於朝廷發起土地改革,這位農戶是有點懵的。
不知道朝廷到底想做什麼。
他倒是有知道這個訊息,只是卻似懂非懂,認識十分的粗淺。
同時對於朝廷的政令也沒表示多少看法,只是說等具體政策下去了,看看情況。
如果是好的,那就支援。
如果是壞的,那就反對。
這種思想幾乎可以代表百分之八十的農戶,思想很是樸素。
能給我帶來好處,那我就聽你的,反之你讓我過不下去了,那就反了你丫的。
很簡單,卻又很實在。
“大明百姓的民智,仍需加強啊……”朱允熞心中沒有愚民的打算。
唯有開啟民智,大明境內才能湧現出越來越多的人才。
在將來世界風起雲湧的變化中,佔得先機。
朱允熞絕不會在明知道愚民導致下場的結果下,仍然選擇愚民。
但開啟民智是一件長遠甚至長久的事情。
“現在唯有希望新成立的宣講團能有所成效吧……”
朱允熞在看過宣講團排練的新戲之後,就已經讓他們下鄉去了,一個村一個村的接著演過去。
同時,他還讓楚王繼續尋找新的戲班加入到宣講團中來。
朱允熞許諾,對於這些加入宣講團的戲班,日後都能脫離賤籍,如果做得好的話,甚至可以賜予他們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