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之人講究,四大皆空,六根清淨,其五蘊皆空,均為放下,勘破,無妄。
自可超脫輪迴之苦,享生命之悠長。
布袋和尚說得故事,是放下,更是以生死勘破因果,自得果位。
他說這話,為得是留下一峰和尚,也是為破一峰之佛心,達到其不戰而勝的戰績。
但是,一峰如果被布袋和尚在三言兩語之間就被言語所困,那一峰也不至於能修煉到對城級別。
“大師,修得是無明?”
一峰和尚重新坐下,雙掌合十低頭問道。
“無始無明。”布袋和尚回應一句。
“可惜,可惜。”一峰和尚搖頭嘆息。
“哪來可惜,哪來色,哪來妄。”布袋和尚慈眉善目說道。
“可惜,我修空性。”
空性,這兩個字一出,布袋和尚的眉頭不經一皺。
空性者,空間之本性、本體、本質即是,汝心亦是!無處不在,細微無色,如空如水,不能眼見,不生不滅,不增不減,遍盡虛空,一切萬物之本,此是一切眾生覺悟成佛之本,亦是佛之神力之本與智慧之本,空性如水,能得入者,一切悉知,正等正覺。
雪歌仁波切開示彼器隨生諸功德,常能正受住淨戒,勤行佈施修悲心,並修安忍為度生,善根迴向大菩提,復能恭敬諸菩薩。
“敢問,是否大慈悲雙運?”布袋和尚詢問道。
“正是。”
一峰和尚點頭如是說道。
“那便是阻止不得了。”布袋和尚搖搖頭,似不在言語。
“多謝。”
雙手合十,身子彎腰,恭敬施禮過後,一峰和尚正準備離去。
但是,身後卻是多出一股巨大吸力阻止著其腳步。
“不知大師所謂何故?”一峰和尚身子迴轉過來,詢問高舉著巨大口袋的布袋和尚。
“既然和尚你修的是空性,那麼為成全你,我也不妨做一次絆腳石。”布袋和尚笑的滿臉開懷。
聽著他這話,一峰和尚面容平淡,然目光之中已然見得一絲異色。
絆腳石這簡單一詞,在佛門中也是有一則小故事。
相傳一個唐土僧人的禪房的門外,是用青石鋪設的地面,奇怪的是,正對著禪房的門,有一塊青石突兀地高出地面一寸有餘。多少年來,不知有多少前來領教的僧人或前來探訪的施主,被這塊突兀的青石絆個趔趄甚至絆個筋斗,摔傷胳膊腿兒、磕掉門牙的也不鮮見。
這一天,有個剛剛皈依佛門不久的小沙彌,前來向方丈彙報化緣的事情,不小心被突兀的青石絆倒了,磕破了膝部、摔壞了木魚。他不無憤懣地對方丈說:“這是誰鋪的地呀?活幹的也太毛糙了吧?一塊青石露出這麼多,能不絆人嗎?我一會兒找來錘和鏨,非鏨平它不可……”
方丈一邊為他的傷口敷藥,一邊語重心長地說:“這個世界上,坎坷不平、磕磕絆絆的地方多了,你能全部鏨平嗎?你應該吃一塹長一智,在走路的時候多加小心,儘量避免類似的苦厄發生才對。這塊突兀的青石是我們的前輩特意設定和留下的,目的就是要我們認清人生之路的困頓,當然也包括走路要小心的提醒……”
這個故事,所透露出的無非也就是要修行是自身,勘破困頓的意思。
但是,由布袋和尚說出來,便是帶著點教導的意味。
一個修無明的,居然來教導一個修空性之僧,也未免太過自大!
也難怪讓一峰的眼中閃出一道異色來。
一峰和尚眼垂稍稍下沉看著布袋和尚,周身是無數事物被吸入到大布袋之中。但就是在這強大吸力之下,一峰和尚他雙足沉入土地之中已到膝蓋處,此時他彷彿與山脈已融為一體。
山不動,他自然不動。
“看來,大師你的空修得還未到深處。”一峰和尚溫和說著,就是不知道他所說是布袋和尚這功力,還是在說他的佛法。
“哈哈,你這和尚不也一樣嗎?”
布袋和尚哈哈大笑一聲,手指山腳下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