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上有很多小洞,韓孔雀按導遊的指點,把手伸進小洞試探了一下,大約一小臂深便能觸到水。
導遊介紹,這裡的地下,基本都是這種狀況,或許是由於地處永久凍土帶,地表水不易下滲的原因。
這裡是真正的凍土層,而下面肯定有著猛獁象化石,當然,也不一定只是猛獁象,因為當時地殼變動,才造成了猛獁象的大面積死亡,而連身體龐大的猛獁象都死了,其他生物又怎麼能夠倖存?
不過,在凍土層之中挖掘動物化石,肯定不簡單,當然,也不是沒有挖開過這裡的凍土層。
這裡,有一項工程奇蹟就是在這樣的地質狀況下完成的,這就是著名的阿拉斯加輸油管道。
自1950年代以來勘探人員一直在阿拉斯加北部各處探油,終於在1968年在阿拉斯加北端北冰洋邊的普拉德霍灣,發現了北美最大的油田,原始可採儲量在80億噸以上,石油開採後,如何運往內地成為一大難題。
經過反覆論證,最終決定修建一條貫穿阿拉斯加南北的輸油管線,將原油輸送到阿拉斯加南海岸的不凍港瓦爾迪茲。
阿拉斯加輸油管是世界上第一條深入北極圈的輸油管道,全長1286公里。
阿拉斯加寒冷的氣候,以及山脈、河流、永凍層等複雜的地理環境,給修建管道帶來極大的挑戰,有近一半管道需架空興建,以防止凍土融化而產生的位移。
管道全線採取集中控制,有完善的抗震和管線保護措施,除了採用泡沫塑膠保溫措施外,還採用了兩項獨特技術。
一是在管道支架上安裝熱交換器,對流散熱,以防原油熱力經垂直支架傳到地下,融化凍土導致管道沉降損壞管道。
熱交換器使用的是冰點更低的氨液迴圈,也保證了管道在嚴寒狀態下的正常運轉。
二是管道在地面成“之”字形敷設,由於管道在地面比在地下更容易移動,這種設計為管道橫向和縱向移動保留了空間。
另外,輸油管道也採取了有效的防震措施,從而抵禦了數次地震,包括2002年的里氏7.9級地震。
輸油管為單管設計,直徑1.22米,距地面大約有3米,1974年3月開工,1977年5月完工,耗資80億美元。
自此阿拉斯加便成為僅次於德克薩斯州的美國原油產地,輸油管道自投入使用以來,已輸送了超過150億桶原油。
據未經證實的傳聞,其中的劣質原油由於煉油汙染嚴重便都出口中國了,高能耗且資源短缺,難免受人欺。
接下來的路況不好,開了將近3個小時,終於抵達了北冰洋以南將近100公里的一座小鎮,育空河從這裡流過,注入白令海峽。
育空河是阿拉斯加最長的河流,北美第三大河,也是地球上最北的河流。
它發源於加拿大境內的落基山脈西麓,橫貫育空高原,向西北流經阿拉斯加註入白令海,全長3185公里,因發源於育空地區而得名。
在1896年至1903年間的淘金年代,阿拉斯加極其閉塞,育空河就成為淘金者,進入金礦地區和運輸的主要途徑。
在阿拉斯加的育空河流域,留下了太多淘金冒險者的足跡和屍骨,傑克倫敦筆下,許多流傳後世的動人故事,都發生在育空河畔。
韓孔雀也是透過傑克倫敦的,對育空河留下了深刻印象和想走近它的衝動,現在他終於站在了育空河蒼涼的河岸,觸控了它刺骨的流水,聽到了它恆古的濤聲,看到了它奔向天際的身影。
跨過育空河的道頓公路大橋,在想象中育空河流經地區會是一片蠻荒景象,實則不然,河邊山坡覆蓋著茂密的森林,河邊隨處可見色彩鮮豔的野草和野花。
有時候運氣好了,還能看到成群結隊的馴鹿,大群馴鹿奔跑著,越過湖水淺灘的壯觀場面,真是讓人震撼。
不過,聽導遊說,這樣的場景,卻是透過犧牲這裡的狼,而得到。
1992年加拿大育空地方政府,實行了一項名為“馴鹿計劃”的計劃,大量撲殺狼群,讓原本人類過度獵捕而數量銳減的馴鹿迅速繁殖。
所以,到了現在,馴鹿才會再次成群結隊,奔跑在曠野之中。
又開了大約兩個來小時,來到了靠近北冰洋的地方,這裡也是韓孔雀在旅行團的最後一站。
猛獁象化石出土多的地方,是在北極圈附近,而阿拉斯加的愛斯基摩人,會用象牙化石做屋門,聽說在北冰洋沿岸俄羅斯領海中有一個小島,島上遍地都是猛獁象的化石。
這些化石是冰塊流動時,從岸邊泥土中帶出的,堆積到了這個小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