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夏,他們習慣將口徑大一些的稱為“廣口瓶”,口徑小的稱為“梅瓶”。
當然,經瓶也是有各式各樣的,在西夏眾多的“經瓶”之中,又分為素瓶與剔刻花瓶,素瓶主要是黑色和茶葉末釉,而剔刻花則還有白色。
韓孔雀發現的人物圖案的“經瓶”可以說是西夏盛酒器中的佼佼者,這類人物圖案的瓶已知有兩種,一種是人物有鬍鬚的,另一種是人物無鬍鬚的。
已知有鬍鬚的人物瓶,瓶口略殘,釉色為白中泛青,釉面較薄,主圖案是一位留鬍鬚的飲酒者,面額豐滿,禿髮,微醉狀,半坐,頭上生出祥雲。
另一個瓶的主圖案相同,差別在人物無鬍鬚。
還有一類器物是介於盛酒器與飲酒器之間,這就是扁壺,像扁壺這種器物,最適於路途攜帶,是遊牧民族馬背上的常見必備物件。
先前韓孔雀也發現了一件製作工藝十分精細的白瓷扁壺,那件扁壺長20厘米寬17厘米,扁壺不但有貼花和印花工藝,而且還有漢文和西夏文結合的銘文,所以它肯定是酒器之中的精品。
除了上述的這些儲酒器,再就是飲酒器了,西夏飲酒器有大小之分,大的如碗,小的有杯,形式多樣。
碗類主要是喝馬奶酒、葡萄酒所使用的,因為此類酒的酒精度較低,所以用碗來喝,而這十分對蒙@古人的胃口,所以這種碗也特別多。
也許是因為用碗喝酒十分符合蒙@古人的習慣,所以,韓孔雀發現的大量瓷器之中,在數量上,碗絕對佔據了絕大多數。
這些碗都比較特殊,跟普通的碗相比,有著很大的不同,所以韓孔雀一眼就看出來了,這是西夏製造的。
這些碗跟普通碗是不同的,因為在西夏,他們飲酒的碗分為一般和比較特殊的,嚴格地說是瓷質碗式匜。
這種碗式匜,就是在瓷胎製作成形時,在口沿處向外壓一下,或者用手指在口沿處拉一下,在口沿處有一處凹槽,形成如匜樣的流,飲用時,碗內的液體不向周圍溢位,可以說這是西夏人的一種創造。
西夏的這種瓷質匜也可分為四大類,一是碗式,二是碟式,三是豆式,四是仿古代銅匜式。
西夏的碗式匜,大概是燒廢的碗所帶來的啟迪,因為西夏的燒瓷坯胎含沙較多,又地處西北乾燥的荒漠性氣候帶,坯胎做成後有要晾乾的一道工序,而這道工序是西夏瓷器燒製是否成功的關鍵。
晾得太乾了,胎體就會有裂紋,晾得幹不到位,溼度偏大,入窯後就會變形。
有裂紋的器物燒製出來不可用,但變了形的器物還可以用。
碗、碟之類的變形產品,在使用中被發現,歪歪斜斜的,雖不好看,但喝湯不漏,喝酒不灑,喝奶不亂流,於是,工匠們在燒製喝酒用的一些器物時,在做好坯子後,在口沿做一個缺口,類似匜的流。
西夏的這種碗很多,韓孔雀發現了不少完整的各色釉的窯碗,但多半是不工整的,是歪歪斜斜的,韓孔雀知道,這和西夏人愛喝酒、常喝奶的生活習慣是有關聯的。
愛喝酒,就很容易發展出喝酒的文化,比如這種碗式匜只能喝低度數的酒,當然,喝低度酒也不止是用碗式匜,高足杯也可以,而且西夏也發展出來了各式各樣的高足杯。
西夏的高足杯的高度6-9厘米不等,黑、白、褐、青等各種釉色都有,這種器型,是足高佔總高度的三分之一,杯口的直徑比杯的通高要略大一點,杯足有露胎,其餘部分滿掛釉,足部上小下大,足底部挖空一點。
如果喝高度酒,那麼就必須換酒器了,那就需要用酒杯,比如無耳杯和雙耳杯。
無耳杯已發現的製造方法都一樣,式樣差別不大,芒口、圓腹、高足。西夏的這種酒杯,足底較小,腹部有一小孔。
這個小孔,有兩個作用,一是燒製酒杯坯時,蘸了釉水的胎是杯口向下倒扣燒製的,為防粘連口沿處不上釉所以是芒口。
另外是底很小,由於足底如果立在平面上燒製,很不穩當,也由於頭重腳輕,容易變形或倒下。
這樣,酒杯必然倒扣著燒,既然倒扣著,腹部大,記憶體空氣就多,空氣不排出,加熱後就要膨脹,會把腹部脹破或使腹部變形,這就是腹部要有一個小孔的原由。
這是燒製技術層面上的作用,另外一個作用,就是在飲酒時,中間有一個小孔叫“公平心”。(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