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連續投入海中三條魚線,用了三根釣竿,韓孔雀才專心投入釣魚之中。
這些釣竿對小魚反應不靈敏,不過韓孔雀可是能夠感知水下三十米的情況,所以只要發現了小魚咬鉤,他完全可以快速做出反應。
所以韓孔雀就算將魚餌丟擲去,固定好魚竿,人就跑到了一邊,也照樣能夠釣到魚。
這魚餌都拋下去了,剩下的時間就是等魚上鉤,沒必要手不離竿,一副如臨大敵的模樣。
之前,韓孔雀特意觀察了一下,這片漁場裡面的海魚比較集中,這就是韓孔雀研究的成果。
在這條航線上,也許是食物比較充足,所以各種魚類都有,而且是順著韓孔雀白天發現的,大黃魚群的遊動方向在運動。
只不過這裡面經濟價值比較高的魚類並不多,所以韓孔雀才會放過他們。
漁船高速前進,韓孔雀也不閒著,他放出神通注視的水下,深怕錯過了可能遇到的珍貴魚類。
這也算是韓孔雀一舉兩得了,既然怎麼都的使用神通感知一下,那還不如藉著這個機會,釣釣魚呢!
在這個時間,在這片海域,如果這樣都釣不到魚,那就真是蠢得沒有藥醫了。
理論上講,海釣選擇的地點很有講究,海洋與淡水自然環境差別較大,首先是海洋有暖、寒流。
許多海魚,都有隨季節流遊動的習性,季節流還會帶來大量有機物和浮游生物,尤其寒暖流相遇之處,更是海魚覓食的最佳場所。
海洋有潮汐的漲落,海水漲潮會把大量的有機物質和魚帶到岸邊,此時更有利於垂釣,落潮後,則一般不宜垂釣。
早、晚海面相對平靜,適宜垂釣,海上白天易起大風浪,甚至會危及垂釣者的安全,不宜垂釣。
不過,韓孔雀也就是隨便玩玩,不是專業釣魚的,也就不用講究那麼多。
海水魚性比淡水魚類更兇猛,見餌即咬,因此比淡水釣更易收穫。
也可以說韓孔雀選擇的這個時間比較好,所以很快魚竿就傳來動靜。
韓孔雀一個快步走上前,立即抓住了魚竿,這可是他第一杆釣上海魚。
韓孔雀快速的將魚線收收放放,而這個時候,他已經透過感知,得知是一條帶魚。
並不是什麼大魚,本來他想直接拉上來,可想要鍛鍊一下,如果遇到了大魚,直接拉上來可不行。
過早地將大魚拉近岸邊並露出水面,魚會拼命地掙扎,此時的掙扎力會比當初被鉤住時大許多。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將線收收放放,反覆遛魚,直至大魚肚皮翻白抄魚入網。
等將魚拉上來,是一條帶子狀的魚,有八十多公分長,半個巴掌大。
“三四斤沉吧!這帶魚雖然不怎麼值錢,但在市場上怎麼也要三十多塊錢一斤。”韓孔雀笑呵呵的看著這條帶魚。
這麼大的帶魚吃著應該不錯,等會兒就把它煎了,正好嘗一嘗最新鮮的帶魚,是不是味道更好。
就在韓孔雀想著怎麼處理這條帶魚的時候,另一根魚竿也傳來動靜,韓孔雀臉上一喜,這次是一條大傢伙。
韓孔雀看到魚竿回線了,立即緊張了起來。
回線是魚吃鉤的一種現象,正常情況下,魚吃上鉤後,都是朝相反方向或斜方向逃竄,型成竿梢連續抖動或拉成弓形。
但有時也會出現魚吃上鉤後,朝相向方向遊動,從而出現了回線的情形。
一般情況下回線現象都是較大的魚所為,如發現不及時,容易錯過提竿上魚良機。
韓孔雀眼疾手快,提竿時,先把海竿迅速從竿架上拔出,然後壓低竿頭,同時手搖線輪收線二到三圈,突然向上揚竿,加深刺魚,把原本刺入不深的鉤子刺入魚體,以防止收線中途魚掙扎時翻身脫鉤。
“這魚有點分量呀!”韓孔雀興奮的操作著。
一上手,韓孔雀就感覺到了這條魚的力道,韓孔雀看見魚竿都彎得不成模樣,也知道這魚的確不小。
在韓孔雀的感知之中,這是一條兩米長的帶魚,這還是韓孔雀頭一回看到這麼巨大的帶魚。
以前聽說,國外有人捉到五六米的帶魚,感覺有點不可思議,沒想到今天他就釣到了一條。
一不小心,那魚忽然發力,差點將魚竿都被它扯走了。
要是將魚竿都丟掉,那絕對不是一般的丟臉,就好比如劍客將佩劍給丟了,讓人看不起呀!
韓孔雀兩手用力拖住魚竿,終於將頹勢止住,這時候,韓孔雀看見一條長達兩米多的大魚翻出水面,相當兇猛,竄來竄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