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頭魚最近賣的不錯,通體紅色的虎頭魚韓孔雀並不陌生,在孔雀島待了一些日子的韓孔雀,經常去海鮮大排檔,自然對虎頭魚也很熟悉,這種魚肉質緊實,加點豆腐,紅燒就很鮮。
跟大閘蟹一樣,10月中下旬的鯧魚更肥美,很多漁民都愛吃虎頭魚,所以在農貿市場,虎頭魚是最難進到貨的,也是最早被主婦們搶光的品種。
虎頭魚跟小黃魚一樣,都是野生的,價格也差不多,個頭不大,很多人一開始不知道這個魚的燒法,其實味道很鮮,可以紅燒,也可以跟鯽魚一樣做豆腐湯。
吃過幾次,韓孔雀知道,做紅燒豆腐魚有個小竅門,稍微放一點點醋來提鮮,味道會更好。
“算來算去,還是捕撈大黃魚最上算,就算五百元一斤,差不多是八十美元每斤了。”韓孔雀看著探魚器,
大黃魚又稱“黃花魚”、“黃瓜魚”,其肉質鮮嫩、蛋白質高、膽固醇低,又披著一身“黃金衣”,寓意吉祥,因而成為餐桌常客。
現在國內市場上,野生的已幾乎絕跡,市場上賣的基本是天然養殖的,所以國外進口的大黃魚銷量是最好,也就是中秋、春節前後,國人都喜歡上一道黃瓜魚,在國內一天至少可以賣個六七十噸。
看到這個價格,市場又那麼大,韓孔雀立即心動了,如果捕撈個幾萬斤,那就是幾十萬美元啊!稍微多點,就是上百萬美元。
這樣算來,捕撈大黃魚的收穫,絕對不比捕撈鮑魚差。
當然,大黃魚的魚群也不是那麼好找的,相比廣袤的海洋,海中的魚群是極少數,而在這極少數當中,又只有及其少數的魚群是大黃魚魚群。
所以想要在海洋之中追蹤到大黃魚魚群,也是十分不容易的,要不然,所有漁業公司都該發財了。
既然計劃捕撈大黃魚,就要好好計劃一下,大黃花魚是六十米以上的中上層魚類,如果運氣足夠好,韓孔雀就有可能在海中三十米以內,發現大黃魚魚群。
所以在接下來的時間之內,韓孔雀不停的用自己的感知,結合探魚器,尋找大黃魚魚群。
如果單純的使用探魚器,找到魚群是肯定的,但怎麼確定是大黃魚魚群就沒辦法了,所以韓孔雀還得利用感知神通來親自檢視。
當然,如果這裡有模擬魚,直接把這些間諜魚放進海洋之中,那麼什麼樣的魚類,韓孔雀都能夠找到,這也是孔雀島漁業發達的一個重要原因。
但在這裡,韓孔雀卻沒有任何幫助,所以他只能利用漁船上的探魚器。
拖網漁船上有探魚器,所以韓孔雀的效率很高,只要探魚器發出警報,韓孔雀就可以放出感知,感知一下水下是不是大黃魚魚群。
經歷了幾十次失敗,這一次韓孔雀終於觀察到了大黃魚魚群。
不得不說,這片海域的海產十分豐富,就連數量及其小的大黃魚群,在這裡也不算罕見。
有了第一次發現,韓孔雀很快就再次有了發現,這隻能證明,這裡確實的很好的漁場。
在標記下第三個大黃魚魚群的遊動方向和速度之後,韓孔雀控制拖網漁船,停留在一片海域當中,靜靜的等待天黑。
在海上游蕩了一天,韓孔雀也累了,特別是不停的使用神通,讓他精神及其疲倦。
睡了一覺,等到月黑風高,韓孔雀起來,此時的氣溫已經降至4℃,海風颳在臉上硌得生疼,這個時候,韓孔雀再次啟動漁船,突突的馬達聲迴盪在海平面。
韓孔雀全程將頭伸出窗外,小心翼翼地觀察著海面:“今晚沒有月亮,也沒有星星,正是捕撈大黃魚的好時機。”
韓孔雀想要捕撈大黃魚,可是做足了功課的,大黃魚體內含有一種黃色色素,該色素見光會被分解,因此起捕大黃魚必須在晚上。
白天捕撈的話,大黃魚周身褪呈白色,就不受人待見了。
每年夏季前後,大黃魚在叢集產卵時會發出叫聲,雌魚的叫聲較低,同點煤氣燈時發出的哧哧聲相似,雄魚的叫聲較高,像夏夜池塘裡的蛙鳴。
在木帆船生產時,漁民都把耳朵貼在船板上聆聽叫聲,判斷魚群的大小和密集程度,以及魚群的深淺,進行捕撈。
韓孔雀的感知敏銳,他也想要聽聽,這片海域是不是有大黃魚魚群經過。
漁船行駛了20分鐘,探魚器上終於發現了魚群,這個是韓孔雀白天早就觀察好的,這片海域經常出沒的大型魚群,就是黃花魚群。
看到迎面撞上魚群,韓孔雀按照早就規劃好的動作,開始操控漁船。
一個人捕魚可不是那麼容易的,不過,現代化的先進拖網漁船,讓這一切變得也不是不可能。
韓孔雀早有計劃,所以他知道自己該幹什麼。